蒙自老城——给还晓得十八家
蒙自老城——给还晓得十八家
蒙自老城的“十八家”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名,它见证了蒙自作为滇越铁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商贸繁荣。本文将带你走进蒙自老城,探寻“十八家”的前世今生,感受百年前的繁华与辉煌。
蒙自曾经有个地名叫“十八家”,这是翻阅宣统三年《续修蒙自县志》时不经意看到的。《县志》记载蒙自的井时提到“一在十八家”,“十八家”这个地名与“月牙塘、白泥井”连在一起。
蒙自世发街马家巷
起初并不在意,后来与熟知蒙自历史的老师谈起蒙自的古井,才知道“十八家”这个地名不一般。“十八家”这个地名后来改为“世发街”,曾经一度叫“灭资街”,后又复用“世发街”至今。蒙自1887年开关时,这里还是荒野之地,坟墓田地交错,随着蒙自商贸兴旺,建水、石屏、个旧等地商家在这里买地建屋,一堂堂四合院生长起来,成为蒙自开关之后的商贸新区。一百多年后,知道“十八家”这个地名的人不多了。世发街两旁曾经豪华的四合院已经破败不堪,百年前的辉煌消失在断垣残壁之间,“十八家”这个地名的来历也模糊不清。
残破的天后宫(福建会馆)
走在世发街,随时能看到青砖黛瓦土坯墙,一条条小巷里还遗留着光滑的石板路,还有着一道道清末时期建造的古老大门。这里有高家巷、马家巷,最有名气的是天后宫,据记载,1913年朱德带兵驻防蒙自剿匪,机关部就设在天后宫。马家大院、高家大院、黄家大院、福建会馆、石屏会馆等分布在世发街两侧。据说“十八家”这个名字与广州商人密切相关。蒙自开关后,个旧的大锡销售到香港,嗅到商机的广州商人不远千里来到蒙自收购大锡,开设了广昌和、天德和、亿昌、裕昌等商号,建立了广州府会馆。广州本是中国最早通商的口岸,明清时期商贸发达兴旺,在广州城西关一带紧靠着珠江边形成了著名的“十三行”。1889年开关后蒙自同样商贸兴旺,城西这一片商贸新区商户众多,广州商人掰指头一数,竟然多达十八家商号,“十八家”之名由此而来。
百年前“十八家”媲美广州十三行。1900年前后蒙自广州府会馆有会员300名,店铺有二十余间;天后宫是福(建)云(南)贵(州)(四)川会馆,有会员400多人;会员最多的是来自建水、石屏的商户,在这里设立了建阳会馆、石屏会馆,有商户19家,会员700多人。商户们在这里发家致富,建水朱朝瑛开设朱恒泰商号,后来建造了现今出名的建水朱家花园;来自石屏的朱平阶开设了泰来祥商号,将易武茶运至蒙自出口世界各地,还有建水西庄黄鏞开立的豫顺隆商号。朱恒泰、泰来祥、豫顺隆这三家商号属于云南近代著名的“滇南八大家”。
破败的黄家大院(豫顺隆商号)
滇南一带的富户大户大都与蒙自商贸有关。个旧(当时属蒙自)的李家花园、彭家花园在这里开有商号,建水团山张家花园在这里开设有福来祥商号。1889年后云南四面八方的货物云集蒙自,大锡、钨矿、茶叶、鸦片、药材、猪鬃、牛皮、羊皮、花生、黄豆、马铃薯、红糖、白糖、土布、蚕丝等等由此出口行销四方;进口而来的水火油、洋布、纱锭、五金、机械、水泥、杂货等西方工业产品从此分销云南各地和四川、贵州。那时的蒙自,滇越铁路开没有开通,所有货物全靠马帮运输,蒙自开设有新春号、兴和马店等客马栈近40家,每天进出蒙自的马匹多达五六千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蒙自“十八家”这里是从蒙自往西南通往个旧矿山的马道,1910年前每年近5000吨的大锡由此进入蒙自海关,无数的粮食、木材、木炭由此进入个旧矿山。阳光晒着小巷的石板路,土坯黄墙,石脚青砖,仿佛回到百年前,传来一串串马帮铃响......
石板小巷
现在世发街两旁看到的四合院都是当时的商户所在,只是岁月模糊了记忆,不能将一户户商户与这些四合院一一对应起来了。黄家大院应是豫顺隆商号所在,朱恒泰、泰来祥商号或是设立在石屏会馆内,而马家大院、高家大院、天后宫以及不知名的四合院里还曾经有过哪家商户,蒙自十八家都是在哪一道大门里,给还晓得?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