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春节鞭炮污染实录:空气质量恶化,多部门联合倡议禁放
安徽省春节鞭炮污染实录:空气质量恶化,多部门联合倡议禁放
2025年春节期间,安徽省多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鞭炮燃放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尽管近年来公众环保意识逐步提高,但局部地区仍存在集中燃放现象,导致空气质量短时间内急剧恶化。
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揭示污染现状
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数据,2025年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六),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较2024年同期上升12%。其中,除夕夜至初一凌晨,受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影响,多个城市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以合肥市为例,除夕夜20时至初一凌晨2时,PM2.5小时浓度从75微克/立方米迅速攀升至32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由良转为严重污染。淮北市的情况更为严峻,PM2.5峰值浓度高达450微克/立方米,持续重度污染长达10小时。
政策加码,严控烟花爆竹燃放
面对严峻的空气污染形势,安徽省各地纷纷加大管控力度。亳州市率先开展烟花爆竹“打非”专项巡查工作,组织9个工作组对城区各街道、乡镇进行拉网式检查。执法人员深入沿河景观带、公园、广场等重点区域,对违规销售和燃放行为进行查处和劝导。
合肥市则进一步扩大禁放区域,将市区及部分郊区纳入全年禁放范围。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烟花爆竹禁放政策和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环保倡议,共护蓝天白云
安徽省环保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出倡议,呼吁全省人民减少烟花爆竹燃放。倡议书指出,烟花爆竹燃放不仅容易引发火灾和意外伤害,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倡议书建议,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守禁放规定,广大市民要选择电子鞭炮、喜庆音乐、鲜花等环保方式欢度春节。同时,各级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共同营造安全、环保、文明的节日氛围。
公众参与,守护美好家园
减少烟花爆竹燃放,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环保行动:
选择环保替代品:使用电子鞭炮、喜庆音乐、LED灯笼等环保产品,既能营造节日氛围,又不污染环境。
参与社区活动:许多社区会组织写春联、剪窗花等传统民俗活动,既能体验文化乐趣,又能减少对烟花爆竹的依赖。
监督举报违规行为:如发现违规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可向当地环保或公安部门举报。
做好儿童教育:教育孩子了解烟花爆竹的危害,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