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揭秘新型金融犯罪侦查秘籍
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揭秘新型金融犯罪侦查秘籍
2025年1月13日,在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一场特殊的展示会正在举行。浦东新区检察院联合上海市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浦东新区法学会,在这里举办“法治引领 检察担当 第四届服务保障引领区建设案(事)例展示会”。会上,检察官们展示了他们在新型金融犯罪侦查方面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如何通过深入分析洗钱犯罪的新手段,破解复杂的金融犯罪案件。
创新侦查手段应对新型犯罪
浦东新区作为中国金融要素市场最完备、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交易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面临着狡猾多变的新型金融犯罪和金融风险。2024年,浦东新区检察院集中办理了百余起利用非银行结算支付通道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系列案件,发现两类新型洗钱犯罪手段:
- 利用“口令红包”将违法资金打散后转移
- 通过伪造材料注册第三方支付结算平台的商家账户转移违法资金
针对这些新型犯罪手段,浦东新区检察院创新侦查方式,建立了“非银行支付机构非法资金转移风险识别法律监督模型”。该模型通过关联个人可疑账户、观测入网商户的交易形态,成功排摸出300余条异常数据线索,已审查起诉110余件,向外省市及上海市其他地区移送线索20余条,其中已成案6件。
大数据赋能提升办案效率
金融犯罪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金融检察工作需要借助大数据的力量。浦东新区检察院构建的非法放贷数字监督模型,全面筛查平台数据,排查出呈现借款周期短、频次高、金额不大、约定无息、针对同一借款人反复展期等特点的异常账户,监督立案37件,打掉多个非法放贷犯罪团伙。
此外,浦东新区检察院还搭建了骗取小微企业信用贷类案监督模型,以银行发放的无抵押经营贷款数据为基础,筛查出可疑线索并移送公安机关,成功查获一个利用循环交易虚增营业额、伪造贸易合同骗取贷款、造成银行损失9000余万元的骗贷团伙。
协同作战构建防控体系
浦东新区检察院与多家机构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共同织密金融风险防控网。他们先后走访了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反洗钱处、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初步达成加强非银行支付结算管理、织密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的常态化协作意向。同时,与监管部门、执法机关探索制定协同工作指引,加强行刑衔接,统一证据标准,共同加强对非银行支付结算通道资金转移、反洗钱反诈犯罪的有效监管。
典型案例彰显打击成效
全国首例利用网络直播打赏洗钱案:在办理一起数额特别巨大的集资诈骗案时,发现大量投资款以直播打赏方式流入某知名直播平台。该平台主播李某、王某、方某、贾某4人明知这些打赏及直接转账的资金是非法集资犯罪所得,仍予接受,并利用银行转账、微信红包等回流资金的手段帮助洗钱,涉案资金超过5000万元。
“口令红包”洗钱案:2024年3月,苏先生按照诈骗分子要求通过发“口令红包”的形式转账了多笔投资款,共3万余元。犯罪分子通过组织多人“抢红包”并转移资金的方式,将诈骗和洗钱几乎同时完成,监管监测及追查难度极大。
非法荐股案:金融从业人员徐某利用其百万博主的影响力,以直播、推文的方式将粉丝引流至非法期货平台,谋取高额佣金。仅4个月时间,就吸引粉丝入金1600余万元,总计非法获利250余万元。最终,检察机关以非法经营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虚假广告罪对徐某提起公诉。
近五年来,浦东新区检察院办理金融犯罪案件5000余件。在对涉众型金融犯罪保持高压打击态势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洗钱、互联网金融、外汇犯罪等领域新型犯罪上,加大了对金融犯罪链条上资金、技术、中介等关联人员的追诉力度。
浦东新区检察院通过创新侦查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加强多方协作,构建起严密的金融犯罪防控体系,为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修订的《反洗钱法》于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浦东新区检察院将继续在金融犯罪侦查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国家金融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