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型强子对撞机:从“上帝粒子”到量子纠缠
揭秘大型强子对撞机:从“上帝粒子”到量子纠缠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其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这个被称为“上帝粒子”的神秘粒子,终于在人类的视野中现身。这一发现不仅验证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关键预测,更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本质的新篇章。
什么是大型强子对撞机?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位于瑞士和法国边境地下100米深处。它由一个27公里长的超导磁体环和许多促使粒子沿着特定方向传播的加速结构组成,整个装置深埋在地下,宛如一条巨大的“地下龙”。
LHC的主要任务是将质子和离子加速至接近光速,然后使它们相撞,从而模拟出宇宙大爆炸后的极端条件。通过分析碰撞产生的碎片,科学家们可以探索物质的本质,寻找宇宙起源的线索。
LHC的关键技术
LHC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惊人的科学突破,离不开其突破性的关键技术。
超导磁体技术
LHC使用了数千个超导磁体,其中最长的达15米。这些磁体需要在零下271摄氏度的极低温度下工作,比外太空的温度还要低。这种极端条件使得磁体能够产生强大的磁场,精确控制粒子束的方向和聚焦。
粒子束控制
在LHC内部,两束高能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相反方向上运行。这些粒子非常微小,让它们相撞的难度相当于让从相距10公里的两地发射出来的两根针相撞。为了提高碰撞概率,LHC采用了复杂的粒子束控制技术,通过特殊类型的磁体“挤压”粒子,让它们靠得更近。
数据处理
每次碰撞都会产生海量数据,LHC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100万张CD。为了处理这些数据,科学家们采用了分布式计算网络技术,将数万台计算机联合起来,构成全球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系统。
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所预言的基本粒子中最后一种被证明存在的粒子。根据标准模型,基本粒子分为费米子和玻色子两类。费米子是组成物质的粒子,而玻色子则负责传递各种作用力。但长久以来,困扰物理学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标准模型框架下无法解决基本粒子质量来源这一宇宙“终极”问题。
1964年,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一种量子场的存在,某些基本粒子因为与该量子场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即希格斯场。他同时预言存在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即希格斯玻色子。
科学家们用了近半个世纪才寻找到希格斯玻色子的踪迹。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其大型强子对撞机两个实验项目组ATLAS和CMS分别探测到一种新的粒子,具有与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这是粒子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美国《科学》杂志将其评选为当年十大科学进展之首,并评价说,这项发现将标准模型拼图中的最后一块填充到位。
最新研究进展
LHC的科学探索从未止步。近年来,LHC在多个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2024年9月,科学家首次在LHC上观测到夸克纠缠现象。夸克纠缠是一种粒子相互混杂、失去各自特性,从而无法再被单独描述的状态。这一发现为量子信息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同年12月,LHC的ALICE合作组宣布探测到了反超氦-4的首个证据。这是LHC迄今探测到的最重反物质超核的首个证据,为揭示宇宙中正反物质不对称之谜提供了新线索。
此外,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的肖朦研究员课题组利用LHC的CMS实验数据,首次测量了喷注内部粒子的能量关联函数,展示了喷注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精确测量了强相互作用耦合常数。
展望未来
LHC的科学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LHC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宇宙的奥秘。从暗物质到额外维度,从引力波到时间旅行,LHC将继续引领人类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开启物理学的新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