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入选特色村落保护计划,沪派江南文化再添新彩
枫泾古镇入选特色村落保护计划,沪派江南文化再添新彩
近日,《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正式发布,作为沪派江南文化的重要代表,枫泾古镇被列入首批20个试点单元。这个拥有1500年历史的古镇,不仅见证了上海的变迁,更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江南水乡的一颗明珠。
千年古镇展新颜
枫泾古镇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地处沪浙五区(县)十镇(乡)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门户。古镇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镇区内水网密布,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桥,一望十条巷”之称。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保存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
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历经宋元明清数朝,至明末时与盛泽、南浔、王江泾并称为江南“四大名镇”。这里曾是吴越两国的分界线,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吴根越角”文化。
文化传承显新意
2004年5月,枫泾古镇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近20年来,古镇在保护与开发中找到了平衡点,成为上海保护与开发具有江南水乡特点、传统文化特色的自然村落和城镇的“样板”。
古镇核心区的王氏老宅,外立面保持着小青瓦、观音兜、屏风墙的传统风貌,内部则被改造成了集书房、展厅、咖啡、文创于一体的朵云书院。另一座老宅则被改造成枫泾丁蹄非遗文化展示馆,展示当地丁蹄制作的传统技艺,既带领人们探寻舌尖上的文化之旅,也实实在在帮古镇各处售卖枫泾丁蹄的本地商户“带货”。
值得一提的是,枫泾古镇的保护开发始终坚持“传承历史文脉”的原则,不搞盲目大拆大建,而是基于原有建筑的功能复原和原有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这种“活态传承”的理念,让古镇在保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青年力量注入新活力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成为枫泾古镇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雕塑家谢敬山回家乡筹建金山艺术黑陶研究院,研发的黑陶茶具将参加上海伴手礼评选;“90后”枫泾人俞翔积极推动家乡建设发展,金山农民画更是走上了国际舞台。
今年3月发布的《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为枫泾古镇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提出要传承保护好沪派江南文化和特色村落风貌,围绕自然风貌、村落风貌、环境景观、文脉传承等内容,组织系列专项行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枫泾古镇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枫泾古镇的成功经验,不仅为上海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经济共生,一个充满活力的“沪派江南”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