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科学类校本课程、丰富科技社团实践……来给各地科学教育点个赞 | 科学向未来
开发科学类校本课程、丰富科技社团实践……来给各地科学教育点个赞 | 科学向未来
中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意义,对人才成长具有奠基性作用。怎样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开发多元特色的科普教育课程、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开展科普研学与科技实践活动……各地各校纷纷作出探索,一起来看——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三聚焦”着力构建区域大科学教育实践体系
杭州市拱墅区聚焦“硬件+软件”“课程+师资”“活动+社团”等抓手,不断拓展青少年科学教育参与体验、学习理解、实践运用路径,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
聚焦“硬件+软件”,加强科学教育支撑力度
拱墅区建立了政府支持、教育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积极谋划区域科学教育三年行动规划(2024—2026年),不断完善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大科学教育实践体系。
近三年来,拱墅区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经费超5000万元,在浙江省率先实现万兆光纤校园全覆盖、互联网统一出口和无线网络全覆盖;组建全省首张教育物联网,依托拱墅教育专享云平台、区域云数据中心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在线同步课堂等数字资源平台。
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对弈
2023年,通过发挥拱墅大运河地理优势,建设线上“大运河数字博物馆”,全区中小学深度合作互动,开展线上普及教育,构建个性化、普及性的科技创新教育项目。
聚焦“课程+师资”,深化科学教育底蕴厚度
拱墅区各中小学校积极打造实验、创客以及各类专题学习的新型学习空间。成立杭州大运河STEM教学科研中心,以国际视野引领本土探索,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求、多元特色的科普教育课程。建立三维设计、无人机编程、智慧机器人等系列科学特色工作室37个。
与此同时,深入实施新时代运河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不断优化“运河特级-运河名师-运河学科带头人-运河教学能手”梯度培养体系。目前,全区共有中小学科学教师933名,其中省特级教师4名、运河特级教师4名、运河名师29名、运河学科带头人79名、运河教学能手86名。
聚焦“活动+社团”,提升科学教育实践高度
近年来,在拱墅区人民政府支持下,拱墅区教育局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联合主办“太空探索”夏令营,开启航天特色科普教育之旅。拱墅区还落地了首个“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基地”,先后培育了1所全国校园航空航天特色学校,3所浙江省航空航天特色学校,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2023年基础教育课后服务X课程中,校内外优质教师共开设人工智能类选修课763门,有力促进了校内外优质科技资源融通。同时,大力推进家校联动机制,利用暑假、秋假等时间,对校内科学教育活动进行有益补充、加强,进一步拓展学生科学教育成长学习空间。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做好“三个加法”,走出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之路
建立“1+3+N”的资源体系
“1”是实施“一核多区 全域推进”专项行动,一体化部署科学教育工作;“3”是成立三支队伍,即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减”工作协调小组、科学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名优教师组建的业务团队;“N”是聚合校内实验室、69个社区科普实践基地和省科技馆、高新技术企业等N类科学教育场所,丰富供给资源。
福州市钱塘小学“本草园”科学实践课后服务课程——认识花的结构
探索“课程+数智+人才”的改革机制
鼓楼区各中小学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开发33个科学类校本课程,开展跨学科、项目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学,课后服务至少提供1个科学类项目,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依托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赋能变革科学教育的教与学方式,彰显智能时代大规模个性化的强大势能。发挥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比邻优势,成立附中、附小,大中小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走进福州大学智能制造创新实践中心参观学习
推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模式
鼓楼区连续11年将科普大篷车“一周开进一所学校,一学年学校全覆盖”,并举办全区科技创新大赛,激励青少年儿童创新、创想、创造。聘请科研院所专家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工作者担任导师,深度参与校内科学教育。与36个校外科学教育场所结对设立基地校,场所主动向学校开放、共享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学教育活动,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天津市东丽区英华学校:提升科学素养,擦亮创新名片
东丽区英华学校注重科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大力挖掘校本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
完善科学校本课程体系,常规课堂提升科学素养
学校将信息科技新课标中的知识和技能,同学校“乐高教育”校本资源融合,形成学校STEAM+课程体系。使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五大领域融会贯通,将学习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学校科学教师在日常科学课堂上,突出实验教学,注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积极思考,并应用到真实情境,迁移到其他领域。科学教师通过采取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先后开发了太空探索“家”、寻找理想的居住地、为学校设计塔台、工具与世界等科学校本项目式课程。这一系列的校本课程,从学科本位的微项目,到学科融合的跨学科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大胆尝试,提升了学生项目式思维能力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牢科技社团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为激发学生潜能优势,学校开展了面向群体的拓展课程和面向个体的订制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学校科学课程内容丰富,科技社团课程形式多样,为学生的兴趣特长搭建了多元平台。学校开设了无人机社团等创新科技类社团课程,趣味生物、生活中的物理等实验动手操作类社团。通过组织各种探究性活动,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与创新的乐趣。
开展场馆实践活动,探究引领科普课程融合
场馆课程是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先后与中国民航大学、天津科学技术馆共同开展了科普研学和科技实践活动,激发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融合创新的教育理念中逐步探索出科学课程的建设之路。
学校将继续坚持“发现+”的课程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命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继续探索科学教育的创新路径。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自新华社、拱墅教育、福建教育微言、天津东丽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