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安排服药时间,避免“药驾”
如何科学安排服药时间,避免“药驾”
最近,“药驾”成了热议话题。所谓“药驾”,是指司机服用某些特定药物后驾车出行。这些特定药物会使人出现头晕、嗜睡、倦怠、大脑反应迟钝等副作用,使人的本能反射动作时间延长、协调能力下降,无法正常控制方向盘、油门和刹车,遇到紧急情况时,无法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导致交通事故易发。
哪些药物会影响驾驶安全?
含抗组胺成分的感冒药与抗过敏药:如泰诺、新康泰克、感康、快克、维C银翘片、999感冒灵颗粒等。这些感冒药中的抗组胺成分,具有缓解流泪、打喷嚏、流涕等症状的作用,极易引起瞌睡、头晕、困倦,以及其他可能影响驾驶的症状。
扑尔敏、非那根等抗过敏药物:也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头晕、眩晕、倦怠、注意力分散和反应迟钝等,给驾车带来安全风险。
镇静催眠类药物:如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地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等,能引起视力模糊、头晕、困倦,甚至出现与醉酒类似的宿醉现象,严重影响驾驶员的反应能力。
抗焦虑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多塞平、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服用者的运动能力,某些抗抑郁药也会引起嗜睡。
降压药:服用初期,人体处于适应调节阶段,易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此时应慎重驾车。尤其是服用哌唑嗪、特拉唑嗪初期,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防止因此引发昏迷,威胁驾车安全。
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此类药物可引起视力模糊、复视或眩晕,使驾驶员看路面或视物时出现重影。
肠胃解痉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和颠茄片等,这类药物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头晕、眼花、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注意力分散等不良反应。
如何科学安排服药时间?
驾驶员服药期间应尽量避免开车上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开车过程中一旦出现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头晕、耳鸣、视物不清、辨色困难、定向差等状况,千万不要坚持,必须立即停止驾驶,将车辆停至路边安全地带。
服用不同药物,血药浓度下降所需时间并不相同,一般来说,服药后至少6—8小时才能驾车。服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一些药品说明书的注意事项和服药禁忌里会写明“服药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字样。
法律法规怎么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
虽然该法未直接提及“药驾”,但明确指出服用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是违法行为。因此,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广大驾驶员要增强对“药驾”的认识,重视其可能导致的安全风险,切记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冒险驾车上路。
实用建议
服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留意是否有“服药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等字样。
如果必须服用可能影响驾驶的药物,建议选择非驾驶交通工具出行,或提前规划好休息时间,确保药物作用消退后再开车。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告知医生自己需要开车,以便医生选择对驾驶影响较小的药物。
如果在服药期间需要开车,应随时留意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不适立即停车休息。
安全驾驶无小事,合理用药是关键。让我们从正确安排服药时间开始,远离“药驾”,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