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甲状腺疾病,到底能不能吃碘?
查出甲状腺疾病,到底能不能吃碘?
近年来,甲状腺相关疾病检出率日趋增多,如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等。这些疾病与碘的摄入密切相关,那么,甲状腺疾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碘呢?
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在自然界中通常以碘化物的形式存在。碘是甲状腺激素生产的关键原料,能帮助身体正常生长、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功能。
你可能听过类似说法:“小孩子吃不够碘容易变得笨笨的”、“缺碘会导致大脖子病”、“不吃碘容易产生甲状腺疾病”……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例如,单纯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就是土壤、食物和水中缺碘,因为碘缺乏可使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减少。
碘的摄入需要适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引发甲状腺问题。碘摄入不足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增加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而碘摄入过量,超过甲状腺的承受范围,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自身免疫病、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碘过量可能来源于含碘药物(如胺碘酮)、含碘造影剂、含碘量高的水或大量食用海带、海菜等高碘食物。但日常食用的加碘盐不会导致碘过量。
因此,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碘摄入量需要根据疾病治疗的要求合理控制。具体来说:
低碘:主要要求低碘饮食,每天摄入碘含量不超过50微克。这不等同于“忌碘饮食”,但海藻类食物应尽量少吃。如果食用无碘盐,可以适量进食海贝、虾皮、加工食品、蛋黄等;如果食用加碘盐,则应避免高碘食物。
忌碘:禁忌食用含碘食物。此处的“禁忌”是相对的,因为自然界中的土壤和水源总会含有碘,绝对不摄入是不可能的。忌碘需要做到高碘食物一定不能食用,尽量避开已知含碘较多的食物,如碘盐、海带、紫菜等,尽可能减少碘的摄入。
适碘:每天摄碘量约为120-150微克左右。可以和健康人群一样吃加碘盐,适当补碘。但要避免长期进食大量高碘食物,如碘盐、海带、紫菜等。
补碘:根据需要在食物中补充含碘量较高的食物,必要时可能需要服用碘剂(如碘化钾、碘油等)。
值得注意的是,甲状腺疾病患者除了含碘食物摄入有讲究外,含碘药品的使用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取舍或控制。
特殊人群的碘摄入建议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要额外的碘,因为她们的宝宝依赖她们获取这种营养素。碘对宝宝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每天应分别摄入230微克和240微克碘。计划怀孕的女性每天至少需要250微克碘,并建议在怀孕前三个月开始补充。即使有甲状腺问题,孕妇也应保证足够的碘摄入,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孕妇通常通过食用碘盐来满足碘需求,但有甲状腺问题的孕妇应避免高碘食物并调整药物。
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孕妇
即便怀孕时得了甲状腺病,也得吃够碘。吃加碘盐是补碘的好办法。中国人每天吃大约10克盐,里面的碘就够怀孕时用了。如果怀孕时得了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或者甲状腺功能不好,不用特意限制碘摄入,但得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根据情况调整药量。
怀孕前得了甲亢,平时又吃得很清淡的话,在准备怀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吃加碘盐,这样怀孕时碘就足够了,怀孕期间也不用刻意限制碘。
怀孕时新得了甲亢的妈妈们,因为宝宝的甲状腺需要妈妈提供的碘来制造激素,所以可以继续吃碘盐。不过,一开始可以少吃点像海带、紫菜这样含碘多的食物,同时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根据情况调整治疗甲亢的药物剂量。
婴幼儿
小宝宝们(从出生到3岁)长得特别快,需要甲状腺激素帮助他们长高和大脑发育。刚出生的小宝宝身体里的碘很少,只能撑几天。
所以,小宝宝得从妈妈的奶水或者婴儿配方奶粉里获取碘。如果妈妈吃得好,母乳喂养的宝宝在0到6个月大时,碘就足够了;7到12个月大的宝宝,最好不要在食物里加盐和糖,但是可以吃一些海产品来补充碘;13到24个月大的小家伙开始尝试大人吃的东西,也会吃到加了碘的盐,这样也能得到一些碘。对于那些不喝母乳的宝宝,他们主要吃的是奶制品。咱们国家规定,婴儿奶粉里必须加碘,因此不需额外食用碘盐。
沿海地区居民的碘摄入
沿海地区虽然盛产含碘丰富的海产品,但是居民的食用率和食用量都较低,仍有碘缺乏的风险。单靠食物来补碘是不够的,千万不能大意。如果咱们不补碘,身体里储存的碘最多只能撑三个月,所以长期坚持吃碘盐是必须的。
隐藏的碘来源
除了食物本身,一些调味料、加工食物中可能有隐藏的“碘”:
调味料:除了加碘盐,鸡精中的含碘量也很高,每100克约含碘766微克。
高盐加工品:加工食品或腌制食品,包括火腿咸鱼、熏肉、腊肠、豆腐干或罐头食品等,制作过程中都加入了大量的碘盐含碘量较高。
保健品和营养品:一些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保健品中可能含有碘,购买之前建议看清成分表。
最后,碘的摄入要适量,因地、因病、因时而异。特别是对于患有甲状腺疾病的人来说,碘盐的补充与限制均非绝对,应严格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