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你正确服用复方消化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你正确服用复方消化酶
引用
百度
等
7
来源
1.
https://health.baidu.com/malls/goods/db2c_169201465715318396_1247991825477541888
2.
https://health.baidu.com/malls/goods/db2c_161968923778314139_43965381186060288
3.
https://m.familydoctor.com.cn/202403/3043863.html
4.
https://zyp.yilianmeiti.com/instructions/165126.html
5.
https://td.fyun.cc/detail/f7348f58b0217a7c9849770f785d1d95a065e102.html
6.
https://mzyp.yilianmeiti.com/instructions/165126.html
7.
http://doc.sina.cn/?id=comos:fyeimzx6300828
复方消化酶胶囊是一种常用的助消化药物,主要用于改善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症状。然而,很多患者在服用时存在一些误区,导致药效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复方消化酶的正确服用方法。
01
什么是复方消化酶胶囊?
复方消化酶胶囊是一种复方制剂,每粒含多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木瓜酶、淀粉酶、熊去氧胆酸、纤维素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等。这些酶能协同作用,帮助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02
适用人群和适应症
复方消化酶胶囊适用于以下情况:
- 腹部不适、嗳气、早饱、餐后腹胀、恶心、排气过多及脂肪便等症状
- 胆囊炎、胆结石或胆囊切除术后引起的消化不良
- 特别适合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的消化问题
03
正确的服用方法
剂量和服用时间:口服,一次1~2粒,一日3次,建议饭后服用。饭后服用可以充分利用消化酶的作用,同时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服用方式:
- 保持胶囊完整,不可嚼碎或去除胶囊壳。胶囊壳能保护药物不受胃酸影响,确保其在肠道中发挥作用。
- 如果觉得胶囊难以吞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将胶囊打开,但不能去除胶囊壳。
- 服用时需要用适量温水送服,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影响药效。
04
常见的错误服用方式
用热水或冰水送服:水温过高会使胶囊快速溶解,药物可能在食道中释放,刺激食道黏膜;水温过低则可能导致胶囊卡在食道中。
干吞:干吞容易使药物粘在喉管上,引起咽喉不适,同时会影响药效。
去掉胶囊直接服用:去掉胶囊会破坏药物的保护层,导致药物在胃中提前释放,影响疗效,同时可能刺激胃黏膜。
05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儿童: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并咨询医师或药师确定用量。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 急性肝炎患者及胆道完全闭锁患者:禁用此药。
06
药物相互作用
- 不宜与抗酸药同时使用,以免降低酶活性。
- 铝制剂可能影响其疗效。
07
储存方法
密封,室温保存。注意防潮,避免阳光直射。
复方消化酶胶囊通过补充多种消化酶,帮助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但要达到最佳效果,正确的服用方法至关重要。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就医。
热门推荐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萌宠小知识:哪种因素会导致宠物猫咪掉毛,吃得太咸还是晒太阳?
锅包肉是哪个省的特色菜?
个人所得税没有申报怎么办
腔隙性脑梗塞影响买保险吗?这份保险购买指南请收好
腔隙性脑梗塞影响买保险吗?这份实用指南请收好
医院证明办理 | 长期病假申请 | 医疗文件规范操作指南
IGA肾病患者能否使用干细胞治疗?现状与展望
斑马:非洲草原上的独特生灵
怎么计算自己每天的热量消耗?减肥,你吃够基础代谢了吗?
八月海鲜正肥美,12种海鲜做法大全,总有一款适合你
签订实习协议书注意哪些问题?实习协议书应包含的内容?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张僧繇
2024 敏感肌修复方案全攻略
AI的20个使用技巧,掌握就能轻松驾驭AI,让降本增效不在停留在口号上
银行的银证转账业务的功能完善与拓展?
纳米材料与传统制冷剂的协同效应
传统资源推动科幻网文想象力再生产
5月汽车保值率报告显示:新能源车保值率渐趋稳定
41岁,他靠一本哲学书实现财富自由
揭秘中国空军航空兵:为何既有旅又有师?
焊锡电烙铁的日常保养维护
咳嗽不能乱用药,不同情况的选药攻略分享给您
红薯怎么储存才可以长时间保鲜?
高级社会工作师是干什么的
社会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如何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
“普通孩子自求多福吧”,双休后家长晒出一对一价格,看清现实
物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原】夸赞女人的绝美诗词,只看一眼,惊艳千年
中秋佳节 用科学的目光“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