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南山英歌舞队:300年绝技闪耀国际舞台
普宁南山英歌舞队:300年绝技闪耀国际舞台
2024年春节,英国伦敦的伯灵顿拱廊和特拉法加广场上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表演。来自广东揭阳的普宁南山英歌队,用6分钟的《英歌雄风》演出,吸引了逾七十万观众驻足观看。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更是称赞这场表演为“最成功、最难忘的活动”。这场跨越重洋的文化交流,不仅展现了南山英歌队的精湛技艺,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快板英歌的佼佼者
南山英歌队是普宁英歌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快板风格闻名遐迩。快板英歌的特点是节奏紧凑、动作迅捷,却能做到快而不乱、动中求静。队员们手持特制的双短棒,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展现出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
英歌舞的内容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表演分为多个段落,包括下山打探、兴师出战、急水渡泊、乘机闯府、英雄会师、欢庆团圆、凯旋归山等。每个段落都通过精心设计的队形和动作,展现了英雄们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战斗情景,气势磅礴,振奋人心。
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
英歌舞集脸谱妆容、服饰道具、音乐乐器和独特动作为一体,展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演员们根据角色画上特定的脸谱,如“头槌”(秦明或关胜)和“二槌”(李逵),并配以相应的胡须。服装包括盔头、夸衣、甲靠等,演员手持短木棒互击,动作刚劲有力。伴奏多用锣鼓和号角,营造热烈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南山英歌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普宁英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对英歌舞进行了改良和创新。他重新编排了故事情节,将其分为八个段落,并改良了角色的脸谱设计。同时,他还打破了传统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开始招收女性学员,让英歌舞焕发新的活力。
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英歌舞不仅是舞蹈艺术,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它象征着扬正压邪、吉祥平安,寄托了人们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英歌舞所展现的英雄气概、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潮汕地区,英歌舞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每逢春节等喜庆节日,人们都期待看到英歌舞表演,如果没有看到,心里就会“痒痒”。这种深厚的文化认同感,正是英歌舞能够传承三百多年而不衰的原因。
传承与创新并举
为了更好地传承英歌舞,陈来发在南山小学推广英歌舞进校园项目,组建了南山少儿英歌队。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发展到现在近380个学生参与。他还打破了传统的传承规矩,开始招收女性学员,组建女子英歌队,为这项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普宁市共有104支英歌队,其中南山英歌队的平均年龄仅为25岁,展现了这项传统艺术的勃勃生机。陈来发表示:“关注和喜爱英歌的人群从小学生覆盖至16、17岁的高中生,英歌舞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大家都以舞英歌为荣。”
展望未来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英歌舞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4年底,广州歌舞剧院将传统英歌文化与现代舞蹈语汇巧妙融合,创排了舞剧《英歌》,在舞蹈界及广大观众中掀起了一阵强烈的英歌风暴。
未来,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和创新,英歌舞必将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继续在国内外舞台上绽放光彩,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