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减肥:科学瘦身告别心理障碍
潜意识减肥:科学瘦身告别心理障碍
最近,贾玲因在1年内成功减重100斤引发网友热议。在电影《热辣滚烫》中,她分享的“瘦百斤”备忘录让无数网友感动。然而,很多人不禁要问:贾玲的减肥速度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她的减肥方式是否适用于普通人?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糖胖病逆转中心主任徐谷根表示,贾玲的减重成果离不开她自己持之以恒的锻炼,也离不开减重专业团队的服务。他强调:“欲减肥者先治心。”肥胖是一种社会心理性疾病,不少肥胖的人是爱吃不爱动的,减重中最重要的“少吃多动”对于他们来讲是违背人性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减重欲望,则潜意识里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出现抑郁、焦虑等。
潜意识:减肥的最大障碍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垃圾食品对健康不利,却还是忍不住想要吃?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大脑的奖赏机制。从进化角度来看,在远古时代高热量食品有助于提高生存几率,偶尔摄入高热量食物会在体内形成多巴胺奖赏机制。这一机制被基因延续至今——大脑将摄入高热量食品视为愉悦行为,并引导人们寻找高脂肪高糖分食品。
此外,童年经历也可能影响我们的饮食习惯。比如有人从小跟着胖胖的奶奶长大,身边几个叔叔都胖胖的,也都事业有成,在潜意识中会觉得,胖了才会和奶奶、叔叔在同一战线上,胖了才会感觉到去世多年的奶奶还在身边,胖了才会像叔叔那样事业有成。
还有人亲眼目睹患癌症的父亲,去世前瘦骨嶙峋的模样,对癌症有很大恐惧,瘦下来可能是癌症的征兆,虽然口头上要减肥,但胖一点儿心里更踏实,用肥胖来抵抗对死亡的恐惧。
这些潜意识中的因素,往往是我们减肥路上最大的障碍。
如何调整潜意识,实现科学减肥?
1. 关注身体感受
田安石在她的《田安石的低醣廚房》中提到,满足食欲的第一个要件就是“身体”。吃东西的色香味与营养是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是,在满足生理需求后,我们还需要关注另外三大要件。
2. 调整心理状态
在减脂饮食过程中,在心理上应该常常扬起这样的声音:我都这样吃了(都这么节制吃这么久了) ,为什么还不瘦? 在这句话之下,身体接受到的讯息是 - 因为抑制而产生缺乏,当身体收到这个讯息后,就会告诉自己,目前处于缺乏状态,所以应该再囤积一点脂肪才安全,这样心理状态,减脂的效果大打折扣,减脂之路也会更为伤神。
健康的减脂心理状态是:我每餐都吃得好足夠,吃得營養,這樣吃讓我感到非常滿意與開心,我為我的身體攝入需要的熱量,而且我吃得好飽,吃得自然,我非常喜歡。
3. 重视咀嚼过程
咀嚼告訴自己的是,我向外獲取了多少,所以很多說法都說,一口飯要咬30下才可以吞下去,這樣可以減重,原因是,經由咀嚼的次數,身體接收到的訊息是,咀嚼的越多下,獲取到的越多。這就是為什麼健康的人長期吃流質,一定會受不了,會很想咬點脆的、硬的、Q的之類的食物,當我們吃的夠營養也夠量,但如果口腔的咀嚼需求無法被滿足,就會持續向外覓食,科學麵、牛肉乾、花生、可以咬咬咬的食物都會大受歡迎一吃就停不下來,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奶茶跟珍珠奶茶帶給人的滿足感是不一樣的。
4. 改变饮食惯性
人有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吃饭,时间一到好像不吃饭就全身不對,身理時鐘確實刺激了食慾的發生,有時候甚至不感覺得餓,但是吃飯時間到了,也就跟著吃了一頓飯。除了生理時鐘之外,還有習慣性反射行為與喜好,只要一去電影院看電影,就很想買爆米花吃,買了PIZZA接下來就自然想喝可樂搭配,這再再指出,有時候食慾就這麼簡單的來了,也很難被察覺到,除非建立新的慣性。
一但養成間歇性碳水循環飲食的習慣,不用老是張羅三餐,一直想要吃甚麼三餐,如此一來專注力可以放在工作或其他地方,也不會因為反射性的喜好而感到好像有點餓,對我來說,這樣減脂也一併的減去了煩惱。
田安石通过三年的间歇性碳水循环饮食法,不仅成功减重,还改善了家族遗传的高血压和高血糖问题。她的经验表明,调整潜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专业的指导。
结语
减肥不仅仅是一个外在行为的改变,更是一个内在心理的调整过程。通过调整潜意识,我们可以克服对垃圾食品的依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专业的指导,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深入了解和坚持。记住,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都是独特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