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在宁波,让古老与现代完美融合
王澍:在宁波,让古老与现代完美融合
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建筑界最高荣誉的中国人。评审辞中写道:“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这位被誉为“不合群的”建筑师,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在宁波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诸多令人称道的建筑作品。
旧材料里的新建筑
宁波博物馆是王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这座建筑中,他大量采用了当地几乎被扔掉的旧材料,如旧砖瓦、旧木梁等。这些材料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体现了王澍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尊重。博物馆的外观宛如一座巨大的“瓦砾堆”,这种设计不仅呼应了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更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建筑命运的思考。
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王澍再次展现了他对旧材料的偏爱。这座被誉为“最丑的建筑”的校园,如今已成为中国建筑界独特的存在。校园内的建筑大量使用了回收的旧砖瓦,通过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建造工艺,将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王澍曾表示,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回应当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大拆大建现象,引发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关注。
宁波的历史记忆
宁波,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其文化记忆在月湖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集中体现。作为始建于唐代的宁波老城——罗城的主要组成部分,月湖街区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展现了“景观月湖”、“人居月湖”和“人文月湖”三大特色。这里不仅是宁波的文化圣地,更是体现“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城市特色的关键所在。
根据最新公布的《宁波市月湖历史文化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将围绕文化、旅游、居住三大功能,建立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规划强调保护街区的整体格局与风貌特征,包括空间格局、功能布局、街巷水系、空间肌理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对16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7处历史建筑实施分类保护与整治,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的更新原则。
未来的探索
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王澍并未止步于对旧材料的使用。他正在积极探索可再生材料的应用,如夯土材料和新型木结构。在欧洲,这些材料已经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王澍希望通过创新的方式,将更多的传统文化、传统材料、传统建造工艺融入当代建筑中。
他的更大理想是重建中国当代建筑的语言体系,建立一个面向未来、影响世界的中国建筑价值观体系。他希望将这一体系以更自然的材料、更真实的多样式方法落地并形成体系,也变成学校的教育体系,传承给年轻一代。
在王澍看来,建筑师首先是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需要对社会重大现象或变化做出回应。他通过自己的建筑实践,不仅留下了历史和文化,更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在宁波,这位“不合群”的建筑师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与现代完美融合,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