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教你围炉煮茶,古人的冬日浪漫
陆羽教你围炉煮茶,古人的冬日浪漫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这样开篇,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石。这部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著作,不仅详细记载了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和饮用方法,更将饮茶提升为一种艺术和审美的境界。
在《茶经》中,陆羽对煮茶的过程有着严格的要求。他认为,煮茶的水以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最差。煮茶时,第一沸加盐调味,第二沸投入茶叶,第三沸则茶汤煮成。这种讲究的煮茶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茶道的精益求精。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傍晚,诗人邀请友人围炉夜话的温馨场景。红泥小火炉上,新酿的酒泛着绿色的泡沫,窗外飘着雪花,室内却洋溢着暖意和友情。
苏轼在《浣溪沙》中则展现了宋代文人煮茶的雅趣:“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他将茶汤比作雪沫乳花,细腻而洁白,展现了宋代点茶法的独特魅力。苏轼还喜欢在煮茶时搭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增添生活情趣。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提到:“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在寒冷的冬日,诗人与猫儿相伴,围坐在火炉旁,享受着溪柴燃烧带来的温暖。这种简单而温馨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古人围炉煮茶的闲适与惬意。
范成大的《冬日田园杂兴》中描述了地炉烤栗、烤芋的温馨场景:“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在冬夜的长夜里,地炉里温着热酒,灰烬中埋藏着香气四溢的烤芋头和板栗,营造出一种朴实而温暖的氛围。
近年来,围炉煮茶再次风靡全国,成为年轻人追求慢生活、体验传统文化的新方式。在寒冷的冬日,约上三五好友,围坐在火炉旁,煮一壶好茶,烤些红薯、板栗,谈笑风生,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温暖与诗意。
围炉煮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喝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个慢下来的契机,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正如陆羽在《茶经》中所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不仅是解渴之物,更是滋养身心的良药。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不妨学一学古人的智慧,围炉煮茶,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冬日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