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式联运助力碳减排,环保出行新趋势
多式联运助力碳减排,环保出行新趋势
多式联运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通过整合多种运输工具,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还能显著减少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多式联运的环保效益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行业碳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其中,公路货运是交通碳减排的核心战场,占公路交通碳排放60%以上。而多式联运通过优化运输结构,能有效降低碳排放。
以满帮集团为例,该企业通过打造数字货运平台,有效提升了车辆运力利用效率。平台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上千万吨。如果按一棵树减碳18kg/年计算,满帮平台大约相当于种植了约5亿棵树,将近42万公顷,约等于1.7个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的面积。
政策支持推动发展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多式联运发展,将其作为降低物流成本和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到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多式联运跑出了加速度。目前,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已有116个。据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统计,从2016年到2023年,铁水联运量从274万标箱增长到1170万标箱,铁路集装箱发运量从751万标箱增长到3323万标箱。
创新实践引领未来
在企业实践中,宁波舟山港创新多式联运“一单制”模式,推出“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全程运输服务产品。截至去年底,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业务范围已辐射16个省(区、市)65个地级市,建成内陆无水港36个,海铁联运箱量稳居全国第二,其中外贸箱量全国第一。
中欧班列等国际通道的快速发展也为多式联运提供了广阔空间。以武汉为例,X8017次全程时刻中欧班列满载55个集装箱货柜电子设备、服装等货物,从吴家山站开出,经由阿拉山口出境,到达德国杜伊斯堡后,整列货物将乘船从杜伊斯堡港口出海,通过海运直达挪威奥斯陆和莫斯。铁海联运比全程海运缩短了23天,综合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展望未来
尽管多式联运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一单制”“一箱制”发展虽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数据信息不共享、服务产品不丰富、制度规则不衔接等问题。未来,需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的促进作用,不断优化布局、夯基垒台,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持续提升交通行业绿色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式联运凭借其高效、经济的特点,在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供应链优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面对挑战,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有望进一步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