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院专家推荐:崴脚后的科学处理方法
南方医院专家推荐:崴脚后的科学处理方法
崴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尤其是在运动、行走或穿高跟鞋时容易发生。崴脚后,很多人会习惯性地揉一揉、贴个膏药了事,但这些做法往往弊大于利。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主治医师蒋桂勇推荐了一套科学的崴脚急救法——PRICE原则,能够有效控制疼痛和肿胀,促进恢复。
什么是PRICE原则?
PRICE是Protection(保护)、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包扎)和Elevation(抬高)的首字母缩写,这五个步骤构成了崴脚后的黄金处理方案。
保护(Protection)
崴脚后,首要任务是避免进一步伤害。可以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使伤处不受二次伤害。如果条件允许,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负重行走。
休息(Rest)
充分休息是恢复的关键。在急性期(通常为48-72小时),应尽量减少活动,避免患侧下肢负重。如果需要行走,建议使用拐杖辅助。
冰敷(Ice)
冰敷能够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在受伤后的前48小时内,每次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15-20分钟,每小时一次。之后可减少至每天3-4次。注意不要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可用毛巾隔离,避免冻伤。
加压包扎(Compression)
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既可压迫血管减少渗出,又能起到固定作用。但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Elevation)
尽量将小腿和踝关节抬起高过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缓解肿胀。正确的抬高方法是:踝关节超过膝关节,膝关节超过髋关节,髋关节超过身体水平位。
常见误区
不要使用红花油、活络油等活血化瘀药物:在急性期使用这些药物会加剧出血和肿胀。
避免热敷和按摩:这些方法同样会加重肿胀,应在48小时后才能考虑使用。
后续康复
灵活性训练:伤后1周左右开始,进行脚踝环绕练习,恢复关节灵活性。
力量训练:进行勾脚尖、提踵等练习,增强脚踝力量。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急性扭伤后肿痛明显,伴有大量皮肤瘀青
- 休息后仍活动受限
- 出现“打软腿”等不稳症状
- 有反复扭伤史
崴脚看似小事,但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导致慢性疼痛或习惯性崴脚。遵循PRICE原则,配合合理的康复训练,才能有效避免后遗症,促进全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