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34年跨越发展,钱江世纪城开启新篇
杭州高新区:34年跨越发展,钱江世纪城开启新篇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杭州高新区”)自1990年成立以来,经过34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杭州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从最初的10.6平方千米,到如今与滨江区融合发展,杭州高新区孕育了众多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成为杭州的“硅谷天堂”。
跨江发展,打造“硅谷天堂”
杭州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跨越、持续创新的奋斗史。1990年,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区域限定在“一区两点”,园区面积为10.6平方千米。次年,杭州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初创时期,杭州高新区就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以浙江大学半导体厂为龙头的22家企业,开发项目72个,其中反渗透水处理装置、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等技术及产品,被列入“七五”计划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1996年,杭州高新区开始实施跨江发展,在浦沿镇设立了之江园区,标志着从“西湖时代”进入“钱江时代”。这一战略调整为高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至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营收收入由1996年的58.99亿元升至177.79亿元,年均增长31.76%。
2002年,杭州市调整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管理体制,实行“区政合一”,改区名为“杭州高新区(滨江)”。这种体制创新,为杭州高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创新驱动,培育74家上市公司
杭州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创新型企业的崛起。中控科技创始人褚健于1993年创建公司,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套DCS系统,打破了“中国人做不出DCS”的魔咒。阿里巴巴从湖畔花园起步,逐步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海康威视、华数传媒、银江股份等企业也相继崛起,成为行业翘楚。
截至2024年,杭州高新区(滨江)累计培育上市公司74家,其中2024年新增4家。2024年前三季度,杭州高新区(滨江)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全年经济总量预计为2700亿元左右。全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首次突破100家,数量领跑全省,其中80%为智能物联企业。
钱江世纪城:杭州城市能级提升的新引擎
随着《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杭州高新区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规划明确了杭州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中钱江世纪城、未来科技城等板块被纳入中心城区,进一步强化了杭州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
钱江新城二期规划总面积约9.7平方公里,东至和睦港、西至三新路、南临钱塘江、北接艮山东路,绵延钱塘江岸线6公里,规划人口规模约15万。作为杭州实施拥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的重要阵地,钱江新城二期将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高水平生活圈。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项目位于钱江世纪城奥体核心区,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总投资近80亿元。项目主体结构工程已完成,预计2025年底投用。建成后,杭博中心一、二期展览总面积将达15万平方米,会展场馆规模将跻身全国大型会展综合体前列。
数字经济创新,重塑“第一城”地位
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者,早在2014年就提出实施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一号工程”。2023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达5675亿元,增长8.5%,占GDP比重达28.3%。
杭州建立了“5+X”产业政策体系,涵盖科技创新、人才建设、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重点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杭州还构建起“1+7+N”未来产业培育体系,以通用人工智能为突破赛道,以合成生物、元宇宙、未来网络、通用智能型机器人、量子科技、先进能源、前沿新材料为重点培育赛道,创建N个国家级、省级、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杭州高新区将继续发挥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优势,为杭州乃至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钱江世纪城等新区域的崛起,杭州高新区正朝着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目标迈进,为“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注入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