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象棋里的“象”竟是大象?
北宋象棋里的“象”竟是大象?
2017年,重庆钓鱼城出土了4枚宋代铜制象棋棋子,其中就包括一枚“象”棋子。这枚棋子的发现,让我们得以一窥北宋时期象棋的真容。然而,这个“象”真的代表了大象吗?
象棋的演变历程
象棋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六博戏。经过汉唐时期的不断演变,到了北宋末年,象棋终于定型为32枚棋子的模式。1983年,四川江油出土的宋徽宗时期完整象棋,证实了这一点。这副象棋不仅棋子数量与现代象棋相同,就连棋盘也已经出现了河界。
古代战象的历史
在探讨北宋象棋中的“象”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代战象的历史。战象最早出现在印度和波斯,这些庞大的生物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仅能够轻易冲破敌方阵线,还能搭载弓箭手,提供高度优势。最著名的战象战役当属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对抗罗马。
北宋时期的大象
然而,到了北宋时期,大象在战争中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一方面,火器的发展使得战象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另一方面,维持和训练战象的成本也极高。因此,北宋时期的大象更多地被用于皇家仪仗和科学仪器。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水运仪象台。这个高12米、宽7米的超大型科学仪器,是北宋元祐年间由宰相苏颂主持建造的。它不仅具有计时、报时、天象演示和天象观测四大功能,还是世界上最早带有擒纵器的计时器,比欧洲早了约百年。
“象”棋子的真正含义
那么,北宋象棋中的“象”到底代表什么呢?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象”并非指真正的大象,而是经过历史演变形成的棋子。它体现了北宋时期人们对大象的认知和运用——不再是战场上的猛兽,而是皇家仪仗和科学仪器的一部分。
这种演变也反映了象棋本身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六博戏,到唐代的四兵种,再到宋代的七兵种,每个棋子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内涵。而“象”这个棋子,正是北宋时期大象地位变迁的缩影。
北宋象棋中的“象”虽然不是真正的大象,但它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却异常丰富。通过这枚小小的棋子,我们得以一窥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科技发展,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