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非遗研学游:传统文化融入研学旅行的新路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非遗研学游:传统文化融入研学旅行的新路径

引用
人民网
8
来源
1.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0408/c40531-40211280.html
2.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zcjd/202411/t20241125_956480.html
3.
https://www.pinchain.com/article/324582
4.
http://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411/15/content_98710.html
5.
http://www.fybhfzw.com/tbgz/420.html
6.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kjjy/202411/t20241122_956446.html
7.
http://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130/5464.html
8.
https://www.lvjie.co/dongshiz/2024/1025/33023.html

近年来,非遗研学游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有趣的体验形式以及丰富的教育价值,逐渐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成为课堂之外首选的文娱活动。从运用活字印刷术印拓清明诗词,到用亲手制作的纸鸢追风拾野,再到品尝一个个馅料饱满的青团……广大青少年在清明假期纷纷加入非遗研学游,深入领略非遗技艺的精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非遗研学的独特魅力在于“亲”,这种“亲”的体验不仅是感官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历史亲情和民族亲缘。我国清明扫墓的传统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文化符号,清明节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意涵。亲手触摸经过岁月沉淀的非遗技艺的过程,更是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当非遗走到青少年手中,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与深邃触手可及,非遗也走进了青少年的心里,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纹理温度,了解非遗的艺术价值。而正是这种“亲”的体验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育了青少年们的民族自豪和“小小传承人”的使命感。

非遗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走向青少年,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长远看,非遗研学游的火热,不仅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为未来的文化传承奠定基础,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推动非遗研学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内容。

01

政策支持与教育价值

2024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研学旅游在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知要求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把研学旅游作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旅游强国目标的重要内容。

非遗研学游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以呼伦贝尔“狍角帽”为例,这一非遗项目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后,吸引大量游客到文化馆亲身体验。参与者不仅能学习制作技艺,还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森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02

传统文化融入研学的具体路径

  1. 课程设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围绕乡土情、家国情开展系列化、层次化的研学课程设计。例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的“应时循节学非遗”二十四节气系列研学活动,通过历史民俗学习、诗词赏析、手作体验等环节,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冬至文化。

  2. 资源整合: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非遗项目、历史遗迹、文化场馆等纳入研学资源库。鼓励各行业各领域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研学旅游资源,支持建设一批优质研学旅游营地基地。

  3. 人才培养:培育专业师资队伍,提升研学导师在非遗领域的专业素养。开展双向培训,增强非遗传承群体的传播意识和能力。

03

展望未来

《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研究报告(2024)》指出,2024年文旅行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提振信心的新亮点。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焕发新活力。展望2025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将围绕创新多元场景、提升发展质效、释放消费潜力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融入研学旅行将成为常态,不仅丰富了研学旅行的内容,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将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双赢局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