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黄帝内经》到AI:切脉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黄帝内经》到AI:切脉的传承与创新

引用
新浪网
9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9-06/doc-incneshq8232895.shtml
2.
https://zhongyi.gmw.cn/2024-02/26/content_37162534.htm
3.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7155
4.
http://xztcm.com/newsinfo.aspx?nid=13715
5.
https://www.gusulab.ac.cn/content/1336
6.
http://www.tianshifudaoyi.com/home/index/article/id/2546.html
7.
http://www.chinabckj.com/wzxq.asp?id=1832
8.
http://m.qihuanghealthcare.cn/bbs/detail/3123
9.
https://www.37yaocai.com/zyys/2875.html

切脉,这一古老的中医诊断技术,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仍在现代医学中焕发着新的生机。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更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01

历史传承:从《黄帝内经》到《脉经》

切脉的理论基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经脉别论篇》提到:“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这表明古人早已认识到脉象与人体健康状况的密切关系。到了西晋时期,著名医家王叔和撰写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详细描述了浮、芤、洪、滑、数等二十四种脉象的名称、形态,并对寸口脉脉诊部位作了明确说明。

此后,历代医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和完善切脉理论。明代医家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进一步解释了“独取寸口”的原理,强调“经曰‘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者是也。是以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肺家一经之动脉,可以见五脏六腑强弱吉凶之征兆也”。这些理论的积累,为切脉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现代应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进入现代社会,切脉这一传统诊断方法并未因时间流逝而失去价值,反而在现代医学体系中找到了新的定位。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依然遵循古法,通过轻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感知患者寸口部位的脉象变化,以此判断病情。这种独特的诊断方式,不仅能够反映脏腑功能状态,还能预测疾病发展趋势,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引入为切脉插上了科技翅膀。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得脉象信息的采集和解读更加精准和客观。例如,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开始使用智能脉诊仪,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捕捉脉搏波形,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从而辅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03

创新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下,切脉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以姑苏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启动了“基于大数据的AI数字诊疗算法模型”项目。该项目通过整合海量医疗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能够辅助医生进行脉诊的智能系统。

更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创新的智能监护系统。该系统通过医生切脉与机器感知的“双同步”模式,实现脉象与心电图采集的完美结合。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诊断方式,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脉象与心血管症状之间的关系,还能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监护服务。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切脉这门古老的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它将不再是单纯依赖医生经验的主观判断,而是会成为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新型诊断工具,在守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