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纹样·马纹
中华纹样·马纹
马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纹样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马这种动物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从夏商周到元明清,马纹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马纹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华夏民族与马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马是古代人民最早驯服的家畜之一,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行军打仗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马纹自然而然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
传统文化中,马被视为纯阳之物,象征着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易经·乾卦》云:“乾为马。”同时,马还代表着君王、父亲、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是能力、圣贤、人才的象征。
寓意
马纹作为刻画马的纹样,具有忠诚、信义、高贵、勇敢等象征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纹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多以奔腾的全身形态为主。有的马纹配合人物或马车描绘现实生活场景,如表现贵族出行的车马纹;有的则通过艺术手法将马神化,塑造独立的马的形象。
演变
夏商周时期
中国本土的马在这一时期并不像后来从外国引进的马那样优雅美丽,而是呈现出矮小、粗颈、大耳的形象。尽管如此,由于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马依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汉朝时期
汉朝时期,马常常与人物结合在一起,姿态万千,精力充沛,健美而有力量。马的形象在锦帛、水墨画以及壁画中频繁出现。汉武帝时期,从西域大宛国引进汗血宝马,并为此撰写了《天马之歌》,马的形象逐渐开始神化为会飞的马。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马纹在雕刻艺术中展现出华丽多彩、流利生动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马纹特色是在马头上装饰流苏状物。魏晋以来流行的牛车在南北朝时期更为普及,成为民间、大臣乃至皇帝的交通工具。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马纹大量出现在铜镜、金银器、玉器、书画等工艺品中。唐代的马纹形体大多臀部浑圆,膘肥体健,体型矫健饱满,透露着一股富贵之气。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带来了翼马纹的流行,展现出浓郁的西域风情。
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马纹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出现在传统的地面或天空场景中,还出现了脚踏火焰或飞驰于海面的海马纹。在瓷器装饰中也变得十分常见,风格华丽繁复,折射出所处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美学。
可以说,马是除龙、凤以外最受中华民族崇拜的动物。因此,马纹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金银器、玉器、铜镜、书画、雕刻、塑像、服饰、床褥、剪纸等手工艺领域。汉画中的车马纹、汉锦中的天马纹、唐锦中的翼马纹、元明青花瓷器中的泽马纹,都折射着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