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指南:关键时刻救命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指南:关键时刻救命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作可能危及生命。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0万人突发急性心梗,其中死亡率超过三成。因此,了解心肌梗死的症状识别和急救方法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症状识别:及早发现是关键
典型症状
胸痛:近70%的患者表现为胸痛,常有一种紧缩感、压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能放射至左上肢、右上肢及肩部。
持续时间长:心梗的胸痛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20分钟且不能自行缓解。常伴有恶心、呕吐、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症状:严重的心梗可能引发血压下降、神志模糊、晕倒、尿量迅速减少等症状。
不典型征兆
颈部、嗓子难受:可能出现嗓子或颈部的不适、堵塞感,常伴有大汗症状。
上肢和左肩痛:心脏缺血导致的疼痛也可能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小指及无名指。
持续后背痛: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后背疼痛,女性相比男性更多见。
持续上腹痛:在心梗发作前数天,上腹部或肚脐周围可能出现压迫感、灼烧感等不适症状。
牙痛或下颌痛:少数情况下心梗也可表现为牙痛或下颌疼痛,但又说不出具体哪颗牙疼,并多伴有大汗。
急救步骤:分秒必争
第一步:保持冷静,让患者平躺
- 让患者平躺下来,保持安静,打开室内窗户,让患者得到充分的氧气。
- 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第二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 心梗患者发病后的120分钟内进行救治非常关键,因此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
- 注意!千万不要让患者自行前往医院,一旦途中病情加重或发生猝死,则无法及时应对。
第三步: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救治
- 待医护人员赶到,要配合好医护人员救治,如确认是心梗应尽快手术。
- 心梗发作时,被堵塞冠状动脉远端的心肌细胞会失去血液和氧气的供应。超过20分钟,心肌便会出现坏死。坏死面积越大,死亡率越高。因此,应当尽早开通闭塞血管,争取挽救濒死的心肌或缩小梗死范围。
常见急救误区
等待症状自行缓解:有些患者在出现胸痛等症状时,选择等待症状自行缓解,这是非常危险的。心肌梗死不会自行好转,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
自行前往医院:由于心梗患者随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因此不建议自行前往医院。应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救治。
担心搬动患者:有些人担心搬动患者会加重病情,因此选择让患者原地不动。实际上,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适当的搬动(如让患者平躺)是有必要的。
未及时使用急救药物:如果患者有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可以在等待救护车时按照说明书使用。但切记不要随意使用其他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预防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控制热量摄入,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低脂肪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要控制盐的摄入量,以降低高血压的风险。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降低血脂和血压,增强身体免疫力。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要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健康的范围。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戒烟、限酒。
管理情绪:情绪波动可能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要学会管理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以及心电图等心脏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按时服药:如果患者已经被诊断为心血管疾病,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包括按时服药、定期检查等。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可能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及时识别和有效应对。通过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和症状,以及及时识别和应对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检查和随访,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以维护心血管健康。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应该及时寻求急救,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