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增: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几条政策建议
徐佳增: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几条政策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优化设施布局、解决老人刚需、提升支付能力、关注精神文化需求以及推进"互助养老"模式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优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特别是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应走出一条有别于城市养老的新路子。一是县域统筹,要以区县为单元一体规划布局农村养老设施和服务体系,尤其是医疗康复、专业照护、心理支持等专业资源,要通过城乡一体贯通、乡镇互补互通、机构连锁联通,实现以城带乡、统筹调配。二是镇域打包,以乡镇为单元,将养老机构、服务中心、上门服务项目等整体打包,招标确定一家实体机构运营,乡镇规模较小的可以由区县分片区联合招标,以提高服务规模、优化资源调配,促进区域服务均衡普惠。三是村域定制,将养老服务融入现代乡村治理网格,结合村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展养老服务,将个性化服务精准延伸到村民个体。
同时,要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支持。结合农村养老服务具体的需求,通过多方资金筹措,将老破小、未取得运营资质的农村养老机构(站点)按规范要求进行改建,以民办公助,公建民营、专业服务团队运营等多元化管理模式,打破原有的碎片化运营管理模式,推动农村养老机构、社区服务、居家上门服务一站式运营,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站点)老人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服务管理,同时希望政府给予政策上补贴,满足农村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需求。农村文化礼堂和村党员活动中心作为乡村社区的重要公共设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教育功能,确实应该向老年人开放。这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促进社区内部的和谐与凝聚力。现有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通常具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功能。向老年人开放,意味着他们可以在这里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如观看传统戏曲、参加书法绘画班、聆听文化讲座等。这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让他们有机会传承和弘扬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还有村党员活动中心,本党员进行组织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向老年人开放,可以让他们了解党的政策和国家大事,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老年人作为乡村社区的重要一员,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对于社区发展具有宝贵的价值。通过参与党员活动中心的活动,他们可以积极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向老年人开放农村文化礼堂和村党员活动中心,还有助于增进老年人与其他村民的交流与互动。这不仅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也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者,加强农村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借助专业团队的信息平台构建起面向农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等的信息服务,切实推进“家园互融+N”服务模式,为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提供便利化的养老基础服务。同时,在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断下降的同时,将智慧养老服务与基础医疗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定期身体健康检测、健康咨询服务和医疗服务,落实“线上+线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农村老人的刚需
应关注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老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甚至处于贫困状态。因此,政府应加大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确保老人基本生活无忧。同时,可以建立针对农村贫困老人的救助机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和医疗救助。
农村老人的医疗健康需求也是一大刚需。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有限,这给老人的就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升农村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同时,可以推广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让老人能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容忽视。由于农村地区文化活动相对较少,老人的精神生活相对单调。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健身活动等,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可以建立农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场所,为老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需得到满足。政府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可以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上门服务。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也是解决农村老人刚需的关键一环。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同时,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农村养老服务事业。
提升农村老人的支付能力,切实解决看病难
提高农村老人的支付能力实则可以解决大量现有问题。有一些方式值得探讨,比如推广农村普惠金融,为农村老人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小额贷款、信用卡等,以满足他们的日常消费需求和医疗支付需求。再比如,鼓励和支持农村老人参加商业保险,以减轻他们在面对大病、意外等风险时的经济压力。农村的低龄老人再就业也是值得探索的,比如让60岁上下的老年人去参与老年食堂、配送餐、居家上门服务、机构照护等工作。那么相对应的,如果是有持证要求,人社部门就应该适当放宽养老护理员、家庭照护员等岗位的考证年限,建议是放到男女均65岁。总之,要提高农村老年人支付能力,无外乎几要点:一是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村老年人收入,针对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农村老年人,通过社保统筹、财政补贴等方式,以不低于低保标准的60%为目标,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二是要从认知上改变农村养老消费,培育和引导老年群体及其子女合理的老年消费观,拓展养老必需品的认知范畴,通过统一支付媒介、收费标准、服务主体,促动老年人放心买单、放手消费。三是要从政策上加强困难老人兜底,加快全域推行长护险,整合叠加各类养老服务和护理费补贴政策,补足低收入农村老年群体尤其失能老年人与退休企业职工的支付能力差距,确保农村老人住得起养老院,失能老人请得起护理员。在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上,主要还是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以及优化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医保的报销范围和比例,降低农村老人的医疗负担的同时,建立农村医保大病保险制度,为农村老人提供更为全面的医疗保障。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医疗机构的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继续不断加强农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医疗技术水平。推广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让农村老人能够享受到更为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医保、完善大病统筹,以及有效防止农村老人因病返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上限。针对农村老人因病致贫的问题,应逐步提高农村医保的报销比例和上限,特别是针对大病和慢性病的报销比例。此外,可以探索建立梯度报销机制,根据医疗费用的高低,设置不同的报销比例,以减轻农村老人的经济负担。
完善大病统筹机制。大病统筹是防止农村老人因病返贫的关键措施之一。应进一步完善大病统筹的筹资机制、保障范围、报销比例等方面,确保农村老人在患有大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大病救助基金,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筹集资金,为农村老人提供额外的医疗救助。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是推进农村医保的重要保障。应加大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和就医环境。同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在推进农村医保和完善大病统筹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可以引导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等参与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为农村老人提供更多的医疗支持和帮助。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公益性质的医疗互助平台,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
建立医共体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化的重要途径。医共体通过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在乡镇卫生院改革中,可以积极探索与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合作,形成紧密型医共体,共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实行医养结合是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医养结合将医疗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护服务。在乡镇卫生院改革中,可以加强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建立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乡镇卫生院改革和医共体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三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四是要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关注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活动多样化。为了满足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组织戏曲、歌舞、书法、绘画等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让老人欣赏到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作品。同时,还可以举办文化讲座、读书会等活动,提高老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休闲娱乐设施完善。完善休闲娱乐设施是满足农村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可以建设一些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和运动场所,让他们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此外,还可以设立棋牌室、茶室等休闲娱乐场所,为老人提供放松身心、交流感情的空间。
社交互动促交流。社交互动是满足农村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座谈会、茶话会等,让老人有机会聚在一起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同时,还可以鼓励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社区管理等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心理健康关怀服务。关注农村老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关怀服务,也是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一环。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为老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排解焦虑、缓解压力。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提高老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节日庆典共欢度。节日庆典是农村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节日庆典的机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让老人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和温暖。可以举办文艺演出、游园活动、聚餐等,让老人共享节日的快乐。
图书室与阅览室建设。图书室与阅览室是满足农村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我们应该加强图书室与阅览室的建设,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舒适的阅读环境。可以定期更新图书,增加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书籍种类,让老人能够随时借阅、阅读。
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是农村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庙会、传统节庆活动等形式,让老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老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育培训提素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村老人的素质,也是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开设一些针对老年人的培训课程,如计算机操作、健康养生、法律知识等,帮助他们掌握新技能、新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积极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模式旨在通过老年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扶持,解决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这种模式强调普通居民间的相互帮扶与慰藉,使得老年人在不离家不离村的情况下,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具体来说,农村“互助养老”通常是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如闲置房产、公共设施等,建立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这些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等服务,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同时,通过组织老年人参与互助活动,如互相照顾、共同参加文娱活动等,增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的养老压力。它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成本,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此外,这种模式还促进了农村社区的发展和和谐,增强了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积极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对于解决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这包括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方面的政策,为互助养老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便利。通过各种渠道,如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向农村居民宣传互助养老的理念和优势,提高他们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了解互助养老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注意事项。农村社区组织在推进互助养老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可以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助活动,如轮流照料、集体用餐等,增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社区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营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的扶持资金外,还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如社会捐赠、慈善基金等,为互助养老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为了确保互助养老模式的有效运行和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互助养老设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