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婚龄降至18岁:一场关于权利与选择的讨论
法定婚龄降至18岁:一场关于权利与选择的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建议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的提议,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一建议背后,反映了对现行法定婚龄制度的重新思考,也触及了社会对婚姻、教育和青少年发展的关注。
支持与反对:观点交锋
支持者认为,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具有充分的法律和现实依据:
法律逻辑统一性:根据《民法典》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结婚作为一项民事法律行为,理应允许成年人自主决定。现行法定婚龄高于成年年龄,造成了“完全行为能力不完全”的逻辑矛盾。
国际惯例接轨:多数国家的法定婚龄为18岁,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美国多数州也是18岁,日本在2022年也将法定婚龄统一为18岁。中国现行的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是世界最高的,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明显差异。
尊重个人权利:降低法定婚龄并不意味着鼓励早婚,而是尊重成年人的选择权。正如反对者所言,18岁的人可能还不够成熟,但法律不应该剥夺他们的权利。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成熟,法律不会强迫你结婚;但法律不应该禁止已经成熟的成年人结婚。”
反对者则担心这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影响青少年发展:有观点认为18岁的年轻人大多还在接受教育,过早结婚可能影响其学业和个人发展。但正如支持者所指出的,法定婚龄降至18岁并不意味着鼓励高中生结婚,现实情况是,很多农村青年初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工作,他们的心理成熟较早,也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
可能导致早婚泛滥:有人担忧降低法定婚龄会引发早婚潮。但实际上,法定婚龄只是法律允许结婚的最低年龄,并不等于鼓励或要求在这个年龄结婚。正如法律允许80岁老人结婚,但并不意味着鼓励晚婚一样。
与教育体系冲突:有观点认为这可能对现行教育体系造成冲击。但事实上,法定婚龄的调整与教育体系并不必然冲突。即使法定婚龄降至18岁,大多数人仍会选择在完成学业后再考虑婚姻问题。
国际视角:法定婚龄的全球图景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的法定婚龄都设定在18岁,且往往与成年年龄一致。这种安排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尊重了成年人的自主权。
发达国家普遍做法: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法定婚龄均为18岁。美国各州虽有差异,但大多数州也是18岁。这些国家的实践表明,18岁作为法定婚龄是可行的。
日本的调整经验:日本在2022年将法定婚龄统一为18岁,与成年年龄一致。这一调整并未引发早婚潮,反而体现了法律体系的内在一致性。
实际影响:并非鼓励早婚
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实际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不会改变结婚趋势:数据显示,大多数人选择在25岁以后结婚。法定婚龄的调整不会显著改变这一趋势。
赋予选择权:这一调整主要是赋予那些确实想早结婚的人合法权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影响有限。
避免非法同居:过高的法定婚龄可能导致一些年轻人选择非法同居,反而不利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适当降低法定婚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现象。
结论:尊重权利,顺应时代
综合考虑法律逻辑、国际经验和社会现实,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这并不是鼓励早婚,而是尊重成年人的权利,使法律体系更加统一和合理。当然,这一调整需要配套的教育和社会支持,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确保他们能够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做出人生选择。
无论最终决定如何,这场讨论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法律、权利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