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中国社会的新挑战
人口负增长:中国社会的新挑战
2024年末,中国人口总量为140828万人,相比上一年减少了139万人。这一数据不仅延续了近年来人口负增长的趋势,更凸显出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人口负增长:原因何在?
人口负增长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从数据来看,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为954万人,虽然较2023年增加了52万人,但这一数字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人口死亡率为7.76‰,高于2023年的7.87‰。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张俊妮指出,人口形势的变化速度令人震惊。结婚对数连续9年下降,从2013年的1300多万对降至2022年的不到700万对。总和生育率更是从2019年的1.47降至2022年的1.07,降幅之大令人担忧。
造成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度竞争的教育体系、不稳定的工作合同、托育服务不足等因素,都让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成本上升等社会经济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育率。
深远影响:经济、就业、养老全方位承压
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从经济层面来看,虽然人口减少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降,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容忽视。2013年至2020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10.06亿人降至9.68亿人,平均每年减少近543万。这不仅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成本上升,还可能影响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的产业发展。
养老体系面临的压力更为严峻。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首次突破3亿人。这意味着养老保障需求将持续上升,对社会财富分配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虽然人口总量减少不必然导致房价下跌,但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影响未来的住房需求。
应对之策:多管齐下破解人口困局
面对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积极应对。
在生育政策方面,多地开始探索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例如,北京提出完善生育友好型社会配套支持政策,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上海则强调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成为重要方向。专家建议,应抓住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低成本科技人才优势,持续推动创新。
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9年基本建成养老服务网络,到2035年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人口负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通过科学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这一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考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