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药品的法律陷阱,你知道多少?
网购药品的法律陷阱,你知道多少?
近日,一则关于“网店销售无中文标签保健品被判赔偿”的新闻引发关注。夏女士在某电商平台开设网店,销售从海外代购的保健品。然而,这些保健品外包装上均无中文标签,且无法提供相关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证明。经消费者举报,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最终法院判定夏女士的行为构成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需向消费者支付十倍赔偿金。这一案例再次敲响警钟:网购药品存在诸多法律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网购药品的合法性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购药品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日常选择。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网购药品的基本合法性要求:
资质要求:药品销售企业必须具备《药品经营许可证》,并在网站显著位置公示。消费者在购买前,务必确认商家资质,避免从无证商家处购买。
处方药销售:处方药必须凭真实可靠的处方销售,且需要执业药师审核。《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通过网络向个人销售处方药的,应当确保处方来源真实、可靠,并实行实名制。
禁售药品: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不得在网络上销售。
常见法律风险
尽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违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违规销售处方药:一些平台为了追求交易量,简化问诊流程,甚至使用“AI开处方”,忽视了对患者病情的详细了解和评估。例如,有记者调查发现,在多家购药平台,只需选择“我有,不在身边”等类似选项,即可绕过规定实现开方购药。
药品质量问题:假药、劣药问题频发。有消费者反映,网购的4000元“救命药”竟是假药,还有消费者购买的血压仪测量不准,商家却以超过七天无理由退货期限为由拒绝退换货。
处方审核不严:一些平台对处方的真实性审核不严,甚至允许患者自行修改处方信息。例如,有消费者通过更改电子处方中的患者信息,成功购买到儿童处方药。
非法渠道购药: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如某药店通过药房网商城平台销售的“同仁牛黄清心丸”和“同仁大活络丸”,就是从非法渠道购进的。
典型案例分析
重庆兴瑞康大药房有限公司违规案:该公司在核准地址以外储存药品,并通过微信群直播推广销售药品,被处以罚款195万元,法定代表人十年内禁止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
潍坊康信大药房有限公司违规案:该药店通过药房网商城平台销售从非法渠道购进的药品,被处以警告、没收涉案药品、罚款10.5万元的行政处罚。
苏州康浦堂大药房有限公司违规案:该药店通过集药方舟云药房网络平台销售网络禁售药品,被处以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
消费者维权指南
面对网购药品存在的诸多风险,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
确认资质:购买前务必确认商家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药品的《药品注册证书》。
选择正规平台:通过在药品监管部门备案的正规平台购买,不通过社交软件、短视频直播平台等非正规渠道购买。
核对信息:收到药品时仔细核对药品外观包装、批号、生产日期等信息,确保与网上描述一致。
保留证据:保存好发票、聊天记录等消费凭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
理性购买:根据自身情况或医嘱理性购买,对于有严格限制的药品,应经医生诊疗,凭处方从正规渠道购买。
结语
网购药品虽然便捷,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消费者,我们要提高警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作为商家,更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网络购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