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丸:冬季养生必备神器
归脾丸:冬季养生必备神器
归脾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引起的症状。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归脾丸的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认知,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多重功效。本文将详细介绍归脾丸在临床上的多种应用,以及其药理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归脾丸的临床应用
归脾丸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
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每日3次,每次9克,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或好转[[1]]。
治疗神经衰弱:每日服药2次,每次9克,1周为1个疗程,一般两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经服药1~2周后,耳鸣、失眠及精神倦怠等症状明显得到改善[[1]]。
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及阵发性心动过速:每日3次,每次9克,1周为1个疗程,一般两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多位患者服药10~15天后,诸症显著减轻,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双向调节效应[[1]]。
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每日服归脾丸3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治愈者20例(症状全部消失),占80%,好转者5例(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部分消失),占20%[[1]]。
治疗脑外伤综合征:每日3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归脾丸为主辅以西药治疗脑外伤综合征患者93例,痊愈者58例,占62.4%;显效者32例,占34.4%;无效者3例,占3.2%,总有效率为96.8%[[1]]。
治疗冠心病:每日2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治疗气血两虚型冠心病患者31例,经服药20~30天后,心慌、胸闷、胸痛等自觉症状消失,食欲明显增加,舌上瘀点消失,心电图显著改善[[1]]。
治疗高血压:每日3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治疗心血不足、气血两虚型高血压患者18例,经用15~24天后,诸症消失,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随访6个月至1年,患者均感觉良好,血压稳定[[1]]。
治疗缺铁性贫血:每日3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治疗缺铁性贫血26例,用药30天后,以血象检查评定疗效,显效者18例,有效者6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2.3%[[1]]。
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每日2次,每次9克,3个月为1个疗程。应用加味归脾丸加昆布、海藻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7例,连续服用加味归脾丸3个月后,治愈4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71.4%[[1]]。
治疗慢性苯中毒:归脾丸每日2次,每次9克,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苯中毒患者27例,其中痊愈6例,好转21例[[1]]。
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每日3次,每次15克,开水冲服,15天为1个疗程。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39例,经用药3~5个疗程后,治愈者24例,占87.1%;好转者3例,占7.7%;无效者2例,占5.2%,总有效率为94.8%[[1]]。
治疗顽固性失眠:每日3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应用归脾丸加味治疗气血两虚型顽固性失眠患者39例,结果治愈32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
治疗氯氮平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每日3次,每次9克,1个月为1个疗程,白细胞上升至正常后,即可停服。治疗40例,结果痊愈30例,显效6例,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
归脾丸的药理作用
归脾丸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脾胃的调理上。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脾胃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归脾丸中的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能够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力。此外,茯苓则有助于健脾利水,能够改善因脾虚引起的水肿等问题[[4]]。
归脾丸的使用注意事项
虽然归脾丸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归脾丸不宜与感冒药同服,感冒发热病人应暂时停用,须在感冒症状消退后再服用归脾丸[[5]]。
忌油腻食物[[5]]。
外感或实热内盛者不宜服用[[5]]。
本品宜饭前服用[[5]]。
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孕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
服药二周症状未明显改善,或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药并到医院应诊[[5]]。
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5]]。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5]]。
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5]]。
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5]]。
归脾丸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其药用价值在现代社会依然得到充分的认可。它不仅能有效改善脾胃虚弱的症状,也为调理身体和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归脾丸都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治疗价值。但需要提醒的是,归脾丸虽好,但并非万能,具体服用需遵医嘱,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