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沙漠中的英雄树
胡杨:沙漠中的英雄树
胡杨,被誉为“沙漠英雄树”,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的特有树种。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胡杨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习性以及药用价值。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别名众多,如图日爱-奥力牙苏、托奥罗依、陶来杨等。它属于杨柳科杨属植物,是一种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乔木。
形态特征
胡杨通常为乔木,高度可达10-15米,有时也会呈现灌木状。其树皮呈淡灰褐色,下部有条裂纹。萌枝细长,圆形,表面光滑或微有绒毛。芽为椭圆形,光滑,褐色,长度约为7毫米。
苗期和萌枝的叶片呈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全缘或有不规则的疏波状齿牙。而成年树的小枝则呈泥黄色,表面有短绒毛或无毛,枝内富含盐分,咀嚼时有咸味。叶片形状多样,包括卵圆形、卵圆状披针形、三角伏卵圆形或肾形,先端有粗齿牙,基部形状多样,包括楔形、阔楔形、圆形或截形,两面颜色相同。叶柄微扁,长度约与叶片相当,萌枝叶柄极短,仅1厘米左右,表面有短绒毛或光滑。
雄花序呈细圆柱形,长度为2-3厘米,轴部有短绒毛,雄蕊数量为15-25枚,花药呈紫红色,花盘为膜质,边缘有不规则齿牙。苞片略呈菱形,长度约为3毫米,上部有疏齿牙。雌花序长度约为2.5厘米,果期可长达9厘米,花序轴有短绒毛或无毛,子房呈长卵形,表面被短绒毛或无毛,子房柄长度约与子房相当,柱头为3裂,每裂片2浅裂,颜色为鲜红或淡黄绿色。蒴果呈长卵圆形,长度为10-12毫米,2-3瓣裂,表面无毛。花期在5月,果期为7-8月。
地理分布
胡杨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在国外,它还分布于蒙古、苏联(中亚部分和高加索)、埃及、叙利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
生态特征
胡杨是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特有树种,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它喜光、耐热、抗大气干旱、抗盐碱、抗风沙。在湿热气候条件和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偏好沙质土壤。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其寿命可达百年左右。主要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插条繁殖较为困难。
木材可用于建筑、桥梁、农具、家具等,木纤维长度为0.5-2.2毫米,平均长度为1.14毫米,也是优质的造纸原料。胡杨是绿化西北干旱盐碱地带的优良树种。
在中国,胡杨林主要分布在新疆,北纬37度-47度之间的广大地区。多生于盆地、河谷和平原,在准噶尔盆地海拔250-600米,在伊犁河谷海拔600-750米,在天山南坡上限可达1800米,在塔什库尔千和昆仑山上限可达2300-2400米,塔里木河岸最为常见。
药用价值
胡杨的树脂、叶、根和花都具有药用价值。树脂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制酸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痛、淋巴结结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痛、胃酸过多等症,外用可治中耳炎、痔疮。根具有驱虫作用。叶能平肝,用于治疗高血压病。花序具有止血功效,外用可止血。
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对防风固沙、创造适宜的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土壤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利用胡杨资源,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挥其经济价值。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