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背后的链霉素之争
诺贝尔奖背后的链霉素之争
1952年,美国科学家赛尔曼·A·瓦克斯曼因其发现链霉素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发现不仅为结核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也开启了抗生素研究的新篇章。然而,这一荣誉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争议,涉及科学发现的归属、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诺贝尔奖评选的公正性。
链霉素的发现:一个改变医学的突破
链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美国科学家赛尔曼·A·瓦克斯曼于1943年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它不仅是继青霉素之后第二种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还因其对抗结核杆菌的特效作用而被誉为“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这一发现使瓦克斯曼荣获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链霉素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有效抑制结核杆菌生长,是结核病联合疗法中的重要药物。此外,它还对麻风杆菌有显著杀菌效果,能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作为一种广谱抗菌药,链霉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适用于肠道感染、肺炎等多种疾病。
瓦克斯曼与沙茨:一场持续数十年的争议
然而,这一重大发现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瓦克斯曼的学生艾伯特·沙茨声称,自己才是链霉素的实际发现者。这一争议不仅影响了两人的关系,也引发了对科学发现荣誉归属的广泛讨论。
1942年,沙茨成为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土壤微生物系瓦克斯曼的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寻找能生产抗菌素的真菌/霉菌,以对抗革兰氏阴性菌和结核杆菌感染。1944年,沙茨和瓦克斯曼发表了以沙茨为第一作者的文章,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1945年,沙茨完成了博士论文。
尽管沙茨反对为这种对人类有益的药物申请专利,但在导师的坚持下,两人联名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并同意如获专利将以一美元为代价卖给罗格斯大学,即他本人将不会从这项发明中获取任何经济收益。
诺贝尔奖的荣耀与争议
1952年,瓦克斯曼因“发现了链霉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这一荣誉却引发了与沙茨之间的法律争议。沙茨认为自己是链霉素的共同发现者,应该分享这一荣誉。他将导师和罗格斯大学告上法庭,要求承认他的贡献。
法庭最终认定沙茨和瓦克斯曼是链霉素的共同发明人,瓦克斯曼将获红利的百分之十,沙茨获百分之三,剩下的百分之七分给17位链霉素发明参与者。然而,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并未更改评选结果,理由是:
- 来自美国的推荐者没有一位提名沙茨
- 评委会没有机会看到沙茨的博士论文、第一作者的文章,也不知道专利和法庭判决之事
- 评委会从未有过更改评选结果的先例
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一些人认为,诺贝尔奖评选应该更加透明和公正,充分考虑所有相关研究者的贡献。另一些人则指出,科学发现往往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如何公平分配荣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历史的回响:迟到的承认
尽管沙茨在法律上获得了认可,但在科学界,他的贡献长期被忽视。他辗转于数所大学,发表的文章多与“自己动手”类的科普题目有关。直到1989年,一位英国的微生物学家和一位英国医生分别写书为沙茨喊冤。1993年,罗格斯大学终于授予沙茨学校最高奖,以表彰他与瓦克斯曼合作发现链霉素的贡献。纽约时报也将两人同时列为链霉素的共同发明者,选入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华盛顿的美国历史博物馆也将瓦克斯曼提供的展品撤掉了,现在千百万人看到的是沙茨提供的最原始的被分离出来的能生产链霉素的细菌的试管和他的照片。
这一争议不仅揭示了科学研究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荣誉归属问题,也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在科学发现中平衡个人贡献与团队合作。它提醒我们,科学进步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