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绿丝带”计划:推动肝癌早筛,提升生存希望
中山医院“绿丝带”计划:推动肝癌早筛,提升生存希望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正式启动“绿丝带肝癌早筛早诊计划”(简称“绿丝带计划”),这是一项旨在推动肝癌高危人群筛查、肝癌早筛新技术验证、肝癌规范化诊疗推广和大众疾病科普教育的重要举措。该计划的启动,标志着我国肝癌防治工作迈入新阶段。
肝癌防治形势严峻
我国是肝癌大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50%。2022年肝癌新发患者为36.77万例,居所有恶性肿瘤第4位,死亡人数31.65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肝癌5年生存率仅为14.4%,远低于日本的60%。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约55%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而美国和日本这一比例仅约为15%和5%。
早筛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肝癌起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70%-80%患者确诊时已导致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这部分患者治疗棘手、生存期短、生活质量差。专家表示,肝癌防治重在“早”,早筛早诊有助提升肝癌总体生存率。肝癌有明确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酒精(乙醇)等,且肝癌的演变是相对长期的过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因此,通过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努力在早期各个环节及时阻断干预尤为重要。
中山医院的权威地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肝癌诊疗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肝癌研究所成立于1968年,是国内最早开展肝癌研究的机构之一。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领先的肝癌诊疗中心。中山医院牵头制定了多个肝癌诊疗规范和指南,包括《原发性肝癌诊疗专家共识》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等,为全国肝癌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绿丝带计划”的具体措施
“绿丝带计划”将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牵头单位,全面推动肝癌高危人群筛查、肝癌早筛新技术验证、肝癌规范化诊疗推广和大众疾病科普教育。具体措施包括:
高危人群筛查:针对男性4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查。筛查手段包括超声检查、甲胎蛋白(AFP)检测等。
新技术验证:开展肝癌早筛新技术的临床验证,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规范化诊疗:推广肝癌规范化诊疗理念,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科普教育: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肝癌防治知识的了解。
多学科协作模式
为了提高肝癌诊疗效果,中山医院建立了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该模式以肝胆外科为主导,放疗科、介入科、感染科等多科室共同参与,实现多学科专家组协作诊疗,形成以患者为中心,以多学科专家组为依托的有机结合,帮助患者实现个体化综合治疗,并可以针对不同分期的肝癌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使疗效最大化。
展望未来
“绿丝带肝癌早诊早筛计划”旨在创建肝癌早筛的“上海模式”,探索将肝癌规范化诊疗的关口前移,从“重治疗”到“重筛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筛查体系,打造一个早诊早筛的生态模式,让更多患者获益,早日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我们期待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我国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5年生存率,减轻肝癌对人民健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