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枣:从“庭院枣树”到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沾化冬枣:从“庭院枣树”到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一颗小小的冬枣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数据显示,2023年沾化冬枣产业产值已突破55亿元,枣农人均冬枣纯收入更是提高了2000元。从1984年引种至今,经过40年的持续发展,沾化冬枣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成功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种植规模与技术创新
沾化区下洼镇作为冬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是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这里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加上科学的种植技术,为冬枣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近年来,沾化区大力实施“双增双提”工程和“大棚贷”政策,推动冬枣产业向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政策扶持与科技支撑
为了进一步提升冬枣品质,沾化区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冬枣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带领团队,在平家村和后边营村开展土壤改良试验,通过施用不同用量的改良剂和种植绿肥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冬枣缩果和苦痘病等问题。
经过改良,冬枣的糖度显著提升。在下洼镇西平村的“沾冬二号”示范地块,改良组糖度达到29.97Brix%,对照组为26.78Brix%,糖度提高了3.19Brix%。而在后边营村的“沾冬一号”示范地块,改良组糖度更是高达30.00Brix%,比对照组高出6.38Brix%。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冬枣的品质,也显著增加了枣农的收入。
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建设
沾化区积极推动冬枣深加工产业发展,成功打造了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通过举办冬枣节、枣花节等节会活动,以及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沾化冬枣的品牌影响力。
在品牌建设方面,沾化区充分利用“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等平台,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同时,通过开发冬枣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沾化冬枣已形成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真正实现了从“庭院枣树”到“冬枣园林”的华丽转身。
成功经验与未来展望
沾化冬枣的成功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三轮驱动,沾化冬枣不仅实现了自身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未来,沾化区将继续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冬枣品质;同时,通过拓展深加工产业链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持续提升产业附加值。沾化冬枣这颗“甜蜜的果实”,将继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