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医:除了扁鹊、华佗、张仲景,你还知道哪些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除了扁鹊、华佗、张仲景,你还知道哪些名医?
中国古代医学源远流长,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他们不仅在医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著作,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包括扁鹊、华佗、张仲景等,这些名医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的生平事迹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指的是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天士、孙思邈、薛雪、宋慈、李时珍、葛洪。
1. 扁鹊
扁鹊(约前407年-约前310年),原姓秦(姬姓秦氏,秦朝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名越人,一名缓,号卢医、扁鹊,是中国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师。他大约出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前后,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传说中他是东周战国时期姜齐勃海郡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人。扁鹊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之先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均已失传。相传《难经》亦为扁鹊所著。
2. 华佗
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幼名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是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其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三国志·方技传》及《华佗别传》。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与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3. 张仲景
张仲景(150年-219年),名机(《历代神仙通鉴》作玑),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与董奉、华佗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与扁鹊、华佗、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4. 皇甫谧
皇甫谧(215年-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古城》人,是西晋学者、医学家。
皇甫谧曾祖父为东汉太尉皇甫嵩,皇甫谧少家贫,边耕边读,学习废寝忘食,博览儒家经典百家,人称"书淫"。皇甫谧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综合编著成《黄帝三部鍼灸甲乙经》,共10卷,乃中国针灸学名著。到了南北朝,才被改为12卷本。皇甫谧另著《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年历》等。皇甫谧晚年患风痹疾,于太康三年(282年)卒,时年六十八。
5. 叶天士
叶桂(1667年-1746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
6. 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或581年-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7. 薛雪
薛雪(1681年-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江苏吴县人。清代温病学家。
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家居苏州南园俞家桥,先习儒,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因母多病,遂习医,治疗多奇效,与叶天士齐名:能诗,诗学叶燮,“所著诗文甚富”,又善画兰竹,博学多通,著作甚多,有《一瓢斋诗存》、《一瓢诗话》、《吾以吾集》。医学著作有《湿热病篇》、《医经原旨》,于灵素奥旨,多所发挥。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卒。
8. 宋慈
宋慈 (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建宁府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官至朝议大夫、直焕章阁、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
宋慈著有《洗冤集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以死亡方式系统编辑的法医学著作,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9. 李时珍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13年-明神宗万历21年,即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曾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自1565年起,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他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本人亦被后世尊为“药圣”,又与扁鹊、华佗、张仲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1982年,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葛洪
葛洪(284年-364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晋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他是晋朝时代的阴阳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是著名的道教人士。他生于284年,于364年去世。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