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姬秋和教授:肥胖的诊断不应该BMI“一刀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姬秋和教授:肥胖的诊断不应该BMI“一刀切”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4045227_121124549

近年来,随着我国超重/肥胖患病率的迅速上升,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准确评估肥胖程度,以及不同类型的肥胖对慢性病的影响,成为临床医生和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邀请西北大学附属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姬秋和教授,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评价肥胖的主要指标

目前常用的肥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BMI、腰围(WC)、腰臀比(WHR)和体脂含量。评估超重/肥胖的诊断指标主要基于以下三点:①脂肪组织量(使用BMI);②脂肪分布或功能的整体评估(使用其他人体测量方法,如WC、WHR或腰高比(WHtR));③代谢、身体或心理结局。

1. BMI

体重(kg)除以身高(m)数的平方,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通用肥胖标准,临床证据最多、使用广泛,是现在最常用的诊断指标。但BMI不能反映局部脂肪分布,且不适用于儿童、孕妇,也不适用于不能准确测量身高的老人和肌肉很发达者,在反映与体重相关的健康结局方面存在不足。

2. WC/WHR/WHtR

临床使用较为广泛,也是指南推荐指标,可以反映局部脂肪分布、衡量中心性肥胖(男性WC≥90cm,女性WC≥85cm;WHR≥0.9;WHtR≥0.5)。缺点是测量误差较大,且不适用于评估儿童、孕妇和有腹水的患者。研究显示,WC较BMI更能反映腹型肥胖患者的预后;BMI和WC相互补充,两者共同正常化可能更有助于改善远期健康结局。

3. 体脂含量

包括体脂率(BF%/BFP)、内脏脂肪面积(VFA)等,作为扩展的评估指标,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局部体脂分布,但价格昂贵,不适合人群筛查及推广。男性BFP>25%、女性BFP>30%可被诊断为肥胖。BFP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CVD)、癌症等发生风险,躯干部位BFP与代谢风险关系密切。近来随着阻抗方法的准确度提高,这种比较经济的测定方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此外,还有C-index和RFM两个指标:

  • C-index:是一种衡量身体脂肪分布的指标,特别是腹部脂肪的沉积情况。数值与腹部脂肪含量正相关。腹部脂肪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T2DM)风险增加有关。
  • RFM:是一种评估全身脂肪百分比的指标,相比BMI能更准确地反映体脂的分布。较高的RFM值可能表明个体有更高的T2DM风险。

肥胖表型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肥胖表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代谢健康体重正常(MHNW)、代谢健康肥胖(MHO)、代谢不健康体重正常(MUNW)、代谢不健康肥胖(MUO)。以上四种肥胖表型主要表现在脂肪分布和代谢的差异,而脂肪分布和心血管事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关系密切。随着内脏脂肪过度沉积,出现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血脂、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和死亡风险逐渐增加(图1)。

图1. 四种肥胖表型具有不同的心血管风险

1. MHO

该肥胖表型以脂肪细胞增殖为特征,表现为皮下脂肪较多,但内脏脂肪较少(图2)。这种肥胖者通常肌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正常,血糖正常,存在一定的中度心血管风险。MHO不稳定,可向其他肥胖表型转换。有研究显示,即使代谢正常的肥胖患者,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心衰)风险仍升高,需积极干预。

图2. MHO以脂肪细胞增殖为特征

2. MUNW

以内脏脂肪沉积为特征,也被称为代谢肥胖正常体重(MONW),发生率约为30%。该类型人群体重或WC正常,但会出现显著的胰岛素抵抗;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显著增加,其心血管风险仅次于MUO。内脏/异位脂肪堆积是MUNW心血管高风险原因(图3)。

图3. 内脏脂肪沉积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

3. MUO

即肥胖+代谢紊乱。一项纳入22项前瞻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MHNW者相比,MUO人群具有更高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肥胖指标在肥胖相关不良结局的相关研究

1. BMI与严重疾病的预后结果存在争议

一项韩国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体重减轻>15%或体重增加>20%的全因死亡风险均增加。同时有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重减轻会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以体重稳定为参考组,减重越多全因死亡率越高;较体重正常人群,超重/肥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预后。因此,应谨慎解释老年患者BMI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2. WHR和/或WC(而非BMI)可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相关结局风险

一项事后分析发现,在合并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或确诊CVD的T2DM患者中,WHR和/或WC(而非BMI)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3-MACE)、CVD相关死亡率的风险因素,提示在评估心血管风险时,需要考虑体脂分布的人体测量指标。

此外,IDEA研究显示,无论BMI处于何种水平,WC增加显著增加CVD和糖尿病的风险。提示WC越大,糖尿病、CVD风险越高。

3. 正常体重肥胖(NWO)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

有研究显示,NWO(即BMI在正常范围,但BFP超标)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其风险达到或接近超重或肥胖人群。姬秋和教授团队的一项利用体脂百分比(BF%)作为评价指标的队列研究,对中国NWO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中国NWO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约为正常体重非肥胖(NWNO)者的2倍;相较于NWNO患者,BF%正常的超重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未增加,提示BF%测定对预测糖尿病患病风险有一定意义,因此强烈建议将BF%测量纳入定期体格检查中。

总结

综上所述,BMI、WC、WHR、BF%均是评价肥胖的相关指标,但同时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不同的肥胖表型其代谢及肥胖相关不良结局存在差异。临床上肥胖的评估不应该BMI“一刀切”,即不应将BMI作为肥胖唯一的诊断和分期工具,应同时兼顾脂肪组织量(BMI)、脂肪分布(WC、WHR、WHtR)和体脂含量(BF%),以便更精准地对肥胖进行分型/分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