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之死
毛文龙之死
毛文龙之死是明朝末年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这位在辽东抗金斗争中功勋卓著的将领,是如何在朝廷与边疆将领的矛盾中走向悲剧性结局的。
毛文龙的崛起
跟很多历史名人一样,毛文龙同学也有一个不太幸运的童年。祖上有军爵,但是被伯父给世袭走了,他爹一辈子也没考中个功名,而且更雪上加霜的是,九岁那年,他爹也去世了。
家贫,无以为继。
毛同学的不幸到此为止,因为众所周知,他有一个号称“杭州首富”的舅舅——沈光祚。
伴随着他爹的不幸去世,他的人生也迎来了新的转折,被接入沈府抚养。
在舅舅的照顾下, 毛同学的四书五经读的一塌糊涂,倒是在兵法上略有建树,长大以后无所事事,袭了伯父的爵,又被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舅舅推荐,去了辽东跟随辽东总兵李成梁,自此开始了在辽东的戎马生涯。
公元1621年三月,后金军大举入侵,辽东诸城沦陷,毛文龙的家属以及兵丁一百多人也在这次大难中被屠杀,已经45岁的毛文龙顿觉人生无望,于是打算回老家发展。就在这时他碰到了人生第二位贵人。
王化贞,时任辽东巡抚。
在王化贞的策划下,五月二十日,毛文龙挑选197名大明特种兵,乘坐四艘小船入海,深入辽东沦陷区打游击。一路连战连胜,不仅部队发展壮大到上万人,还跟早年降金的一些明朝将领建立了地下联系。
在毛文龙的游击战术中,有一场战役尤其需要介绍下:
1621年的七月十九日,毛文龙派遣陈忠率100余名士兵乘夜渡鸭绿江,夜袭镇江(今丹东九连城镇),在内应的策应之下,一举攻破镇江,俘虏后金守将父子六十多人。
这个守将叫佟养真,此人的名字大家未必熟悉,但他的后人大家一定认识。他有个孙女叫佟佳氏,嫁给顺治帝生下了康熙,他还有个孙子叫佟国维,是康熙朝的重臣之一。佟国维有两个女儿嫁给了康熙帝为妃子,他还有一个更为著名的儿子,叫隆科多,后来成为雍正朝的大将军。
不过这些佟养真都没有机会看到了,因为他在这场战斗中被俘,并且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杀害”,正是他的牺牲,换来了佟家在后金中的崛起,命运的齿轮就是这么有意思,从这一点上看,佟家得感谢毛文龙。
这件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刚刚沦陷的辽东地区,一定程度的游击战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毛文龙后来一路游击作战,一不小心就进入了朝鲜,并且在朝鲜边上占据了一个叫皮岛的岛屿,最终以皮岛为基地,建立了敌后抗金游击区——东江镇抗金根据地。
好,毛同学的故事就暂停到这里,因为就在他打游击的时候,后方另一个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说的这位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比毛文龙小八岁,毛文龙夜袭佟养真的时候,袁同学还在福建做他的知县。
这一年的年底,天启元年十二月,袁同学和其他知县到京城开会,参加三年一度的官员考核,期间还抽空单枪匹马跑到了山海关侦查前线,恰在此时,努尔哈赤攻破前线重镇广宁,明军惨败。
当时还没有什么名关宁防线,广宁沦陷以后,后边只有一个山海关扼守,后金大有一举南下直捣京师之趋势,彼时的大明王朝惊恐万分,朝臣们仿佛又回到了173年前的那次大战前夕。
不少人纷纷建议南迁, 更有甚者甚至悄咪咪将家眷和财产送往南方。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袁崇焕的单骑侦关成为他的加分项,在吏部的考核中, 袁同学脱颖而出。
正常来说,袁同学的新工作将会是一名言官,也就是那种天天拿小本本登记别人过错,随时向皇帝弹劾的那种肥差,不过值此帝国用人之际,加上袁同学的一再申请,最终袁崇焕以山东按察司佥事的新职位,到前线募兵。
这是大明版本的“投笔从戎”的典故。
不过,和班超的结局不同的是,袁崇焕刚刚出道就面临着如何实现个人理想的问题。
首先,当时的主流防御思想是重关防御,通俗的理解就是以山海关为防御重点,在关外修筑部分城墙和工事作为支点。
而袁崇焕的防御思想则是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
前者叫关宁防线,后者叫关宁锦防线。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要不要放弃关外的土地。
后者的好处就是压缩后金的回旋空间,通过控制关外的土地来牵制后金,并且为大明赢得更加广阔的战略腹地。
缺点就是:费钱。
其次,如果后金军队绕过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南下,就好比后来德军绕过法国重金修筑的马其诺防线一样,那么这个防线就形同虚设了。
不过这场争论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就在1626年,袁崇焕依靠宁锦防线,挡住了努尔哈赤的第一次进攻,打赢了宁远之战。
一年以后,袁崇焕扛住了努尔哈赤的第二次进攻,杀敌三千余,史称宁锦大捷。
努尔哈赤也在此战之后不久病逝。
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后来又官居蓟辽督师,全权负责前线战事。
1629年之前的战事形态就是这样子,整个辽东的态势归总下来就两点:一个是以毛文龙同学开辟的敌后抗金根据地为主,在敌后牵制并时不时的骚扰一下后金,一个是正面战场以关宁锦防线为主的阵地战。
按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咱俩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简直是完美。
但是不完美的地方在于,大明朝缺钱。
不论是前线阵地战,还是后方的游击战,都需要朝廷发饷。
注意了,毛文龙的根据地实际上是建立在海上的岛屿上的,它是真正的敌后,而不是咱们抗日战争时期的敌人腹地。所以,这个根据地并不能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就地获得补给。
一切全凭朝廷供应。
这是袁崇焕和毛文龙后来的矛盾根源。
与此对应的,在朝中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归结下来就是一点,到底要不要大力支持毛文龙。
本身就财政紧张,如果花了钱还看不到战果,大明朝的言官御史们估计要可以把毛文龙喷死。
尤其是,随着战事的迁延,关于毛文龙自立门户的说法也开始流传。
“皮岛未营之先则为可留可去之文龙,皮岛既营之后则为千虑万虑之文龙。”
“最可虑者,谓文龙性忠义其人耶?”
毛文龙的第一次信任危机来自于宁远之战。
就在袁崇焕在宁远大放异彩的时候,明熹宗下令毛文龙“袭后搗巢”“灭贼雪耻”,然而毛文龙还没来得及出兵,努尔哈赤就撤军了。
当时恰逢毛文龙的老领导王化贞被判死刑(失守广宁),毛文龙居然上书明熹宗,愿意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功劳来换取恩师免死。
明熹宗大怒,下诏:
“毛文龙即使有功,岂得代人赎罪?况奴酋入犯,文龙全不知觉,牵制安在?辄敢言功,乃为失陷封疆之人求宥,藐视朝廷,是何法纪?”
明熹宗的态度让一部分人马上嗅到了不同的信号,包括袁崇焕及兵部尚书王永光在内的朝臣纷纷上书,奏请让毛文龙移师。
也就是放弃敌后根据地,撤军之意。
七月份,袁崇焕派赵佑、徐敷奏前往东江镇商议移师事宜,两人计划带着毛文龙招抚的数万流亡辽人南归,引起毛文龙不满,结果赵佑被杀,徐敷奏逃走。
事后,双方互相弹劾,攻击对方。
八月十五日,熹宗下旨:“不必移驻。”
毛文龙躲过一劫。
但是毛文龙和袁崇焕的梁子也彻底接下了。
1628年,努尔哈赤和明熹宗先后去世,毛文龙迎来他人生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危机。
这一年,后金新话事人皇太极为了以绝后患,大举兴兵攻入朝鲜,最终和朝鲜签订城下之盟(约为兄弟之国)。
此战期间,袁崇焕约毛文龙合作出兵,未成,毛文龙未发一兵一卒。
大明这边,崇祯即位,开始清理内廷,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是同样主张移师的阎鸣泰。登莱巡抚武之望、工科右给事中潘士闻、御史范汝梓等纷纷弹劾毛文龙,
除了指责毛文龙见死不救(不救朝鲜)之外,他们还给毛文龙带来了一个新的罪名——吃空饷。
也就是明明有三万人的编制,却报上去四万人的名额,领取四万人的军饷。
这一点,崇祯没法忍。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
四月份,特派员户部员外郎黄中色抵达皮岛,毛文龙掏出一张含有6.2万人的花名册,但是黄中色清点下来皮岛只有三万人。
毛文龙很无奈:大哥,您核查的是皮岛驻军,不是咱整个根据地的驻军。
崇祯表示:多的你给我裁掉。
最终的发饷人员按照裁减后的2.8万人为准。
看似事情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事后毛文龙也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十月份,毛文龙在潜伏后金的卧底的策应下,奇袭萨尔浒城,斩三千余级,俘虏六十九人。
战报送到崇祯面前,皇帝表示:“文龙献俘,似多非实”。
十一月份,又下诏警告毛文龙:
“宜从新策励,实图报效,不得但以牵制虚声藉口塞责”
意思就是别老拿以前的功劳来说事,也不要总以牵制为借口,早点干点实事。
根据文献记载,毛文龙在之后的这段时间内,状态非常不好,常常“抚膺大恸”。
在奏疏中,他向崇祯恳切的表示:
“诸臣独计除臣,不计除奴,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
在写给身在杭州的妻子的信中,他又说:
“外有强敌而内有公卿,必死不久”
他的预感并没有错,因为就在这时候,昔日同僚,此刻的竞争对手袁崇焕,正在对面筹划着杀掉毛文龙。
袁崇焕的办法是“入其军,斩其帅,如古人作手”,这里的古人,疑似夺韩信兵权的刘邦。
不仅如此,袁崇焕还在跟当时的内阁大佬钱龙锡和兵部尚书王洽通信中多次商议此事。
就连崇祯皇帝,也多次召集内阁成员商议毛文龙的去留问题,毛文龙岌岌可危。
之所以没有想大家想想的那样,派一个钦差带着尚方宝剑去砍人,是因为在所有人的猜测中,有一个最容易失控的可能,即毛文龙会不会造反?皮岛驻军会不会哗变?
毕竟,那是毛文龙一手拉起来的队伍。
明红衣大炮
偏偏在这时,一件意外事件让崇祯下定了决心。
1628年的八月份,毛文龙突然率军在登州(今山东蓬莱)登岸,引起当地巨大恐慌。山东总兵杨国栋上奏弹劾毛文龙十大罪状,毛文龙得知以后,直接带人砸了杨国栋的功德碑。
尽管后来毛文龙一再解释,军队是在堵截后金军的时候,不小心遭遇了恶劣天气,被吹到登州的,但原本就有疑心病的崇祯已经听不进去。
在毛文龙上书指责朝臣诋毁,建议崇祯不要听信谗言的时候,崇祯只是淡淡的批复:
“竭力图功,人言自息”
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已经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双方的信任到此已经荡然无存,崇祯担心毛文龙要反,毛文龙也知道崇祯担心自己要反。不仅如此,朝中大臣基本也一致认为毛文龙要反。
尴尬的是,毛文龙进退两难,反吧,做事自己的罪名,不反吧,还得靠人家发饷吃饭。
单靠皮岛自己的生产能力,敌后驻军根本没法维持。
就在1629年的三月份,一个更不好的消息传来:
对面的袁崇焕发布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翻译下来就是,以后所有输往皮岛等诸岛的粮食物资,必须从山海关出发。
而山海关,是控制在袁崇焕手中的。
这就相当于,将毛文龙的饭碗交给了袁崇焕。
毛文龙非常气愤,马上上书给崇祯,强调禁海改道会导致驻军缺粮,甚至会危及敌后根据地的生存。
未果。
四月份,毛文龙率四十战船前往山东登州,索饷,未果。
舆论进一步发酵,甚至传出毛文龙曾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的悖逆之语。
四月底,毛文龙从登州前往宁远,和袁崇焕展开了第一次交涉,无果。
六月一号,袁崇焕和毛文龙在双岛再次会晤,宴会上双方进行了看似亲切友好实则互相试探的会谈,在涉及粮饷、兵马等问题上,双方不欢而散。
整个会谈持续了几天,无果。
六月五日,袁崇焕回请毛文龙,席间称奉密旨,下令逮捕毛文龙,并用崇祯赐给的尚方宝剑杀毛文龙。
事后,袁崇焕给崇祯上奏,自请擅杀毛文龙之罪,崇祯批复:“毛文龙悬踞海上,糜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复提兵进登,索饷要挟,卿能周虑猝图,声罪正法。事关封疆安危,阃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
我替大家翻译一下,大意就是:卿,干得漂亮!
第二年的八月份,袁崇焕被崇祯帝下令处死,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擅杀毛文龙”,但是诡异的是,终大明一朝,朝廷都没有给毛文龙平凡。
所以,到底是谁,杀死了毛文龙呢?
最后补充一点,毛文龙死后的几年里,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先后降后金,成为后来引导清军南下入关的得力干将。在孔有德发动吴桥兵变叛乱的时候,一个二十岁的青年随父前去平叛,因平叛有功,受封副总兵,并且从此发迹。
此人名叫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