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DIP改革下,医院如何应对?
DRG/DIP改革下,医院如何应对?
2024年,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迎来重要里程碑。随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这一旨在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改革举措,正深刻改变着医院的运营管理方式。
什么是DRG/DIP付费模式?
DRG付费,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根据疾病诊断、治疗方式和病人个体特征等情况形成不同的诊断相关组,每一个诊断相关组确定统一付费标准;DIP付费,即按病种分值付费,根据年度医保支付总额、医保支付比例及各医疗机构病例的总分值计算分值点值,形成支付标准。
改革进展与成效
自2019年启动试点以来,DRG/DIP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84个统筹地区开展改革,占比超过90%,其中192个地区采用DRG支付,190个地区采用DIP支付。改革地区参保人员个人负担一年累计减少约215亿元。
医院面临的挑战
DRG/DIP改革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固定费用内完成治疗的要求,迫使医院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运营模式。一些医院可能采取推诿病人、小病大治或增加住院率等应对策略,这不仅影响医疗质量,也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医院六大应对策略
面对改革带来的挑战,医院需要建立与DRG/DIP付费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推动组织结构变革:建立专门的DRG/DIP管理团队,负责改革的推进和落实。这包括数据管理、病案质控、临床路径优化等多个环节,需要跨部门协作和专业人才支持。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效率。这包括合理安排手术和治疗计划,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以及加强院内资源调配。
实行病组/病种分级管理:根据DRG/DIP分组结果,对不同病组/病种实行分级管理。对于高成本病组,需要重点监控和管理;对于低成本病组,可以适当扩大收治范围。
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执行标准化临床路径,确保诊疗过程规范透明。这不仅有助于控制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
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这包括完善电子病历系统、优化数据采集流程,以及建立DRG/DIP相关数据分析平台。
重视病案质量管理:高质量病案是精准分组的基础。医院需要加强病案填写的培训和质控,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政策支持与监管
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国家医保局发布了DRG/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新版方案重点优化了重症医学、血液免疫等13个学科的分组,并建立了多专业联合论证模式。同时,医保部门还推出了多项配套措施:
- 总额预付:有效控制再入院率,防止医院通过反复入院获取更多收益。
- 支付时长延伸:将DRG支付时长延长至出院后30天,抑制医院提前出院的行为。
- 正向激励:对新技术应用和复杂手术给予额外支付,鼓励医院收治重症患者。
- 缩短更新周期:加快DRG/DIP分组方案的更新频率,确保支付价格反映真实成本。
结语
DRG/DIP改革是医疗支付方式的重大变革,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挑战,医院需要在控制成本和保证医疗质量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医保部门也需要不断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这场涉及医疗、医保、患者三方的系统工程,最终目标是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让患者获得更优质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