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引擎
自然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引擎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出重要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更为自然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自然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
政策引领,自然教育驶入快车道
2023年7月,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在广州召开,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自然教育”。大会发布的《2022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自然教育从业人员已达30万人,每年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超100万次,参与人员超1亿人次。同年12月,《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未来一段时期自然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为推动中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全国自然教育的先行者,广东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2023年,广东省共认定自然教育基地115个,实现全省21个地级市全覆盖,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从2019年首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举办至今,广东已连续举办四届讲坛,累计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2.5万余场,带动近千万人次参与。
实践探索,自然教育点亮人生
在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里,一位名叫张赫奕的11岁男孩,用他对昆虫的热爱诠释了自然教育的魅力。从6岁开始观察家中的一只蟑螂,到如今拥有全网80万粉丝的“行走的昆虫百科全书”,张赫奕的故事正是自然教育改变人生的生动写照。
在父母的支持下,张赫奕不仅学会了制作昆虫标本、拍摄微距作品,还走进高校实验室,学习昆虫内脏解剖和DNA提取等专业技能。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昆虫学老师或学者,为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
融入生活,自然教育助力生态文明
复旦大学规划院生态环境分院自然教育战略中心主任雍怡指出,自然教育本质上来自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而演化形成的一个独特行业形态。它不仅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联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美国,博物馆等非正式学习环境在STEM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国家科学教学协会(NSTA)认为,非正式环境在促进全学段学生的科学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报告也强调,非正式学习环境能够加强和丰富学校的科学教育。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自然教育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社区,自然教育正在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