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用电激增,电力系统如何应对?
冬季用电激增,电力系统如何应对?
随着冬季的到来,全国多地迎来用电高峰。在浙江,今冬明春最高用电负荷预计将达到1.1亿千瓦,同比增长10.8%,这将是浙江电网度冬负荷首次突破1亿千瓦。面对激增的用电需求,电力系统如何确保稳定供电?让我们从发电、输电、配电到用电各个环节,一探究竟。
发电侧:多措并举提升供电能力
为应对用电高峰,各地纷纷采取措施提升发电能力。在发电资源储备方面,浙江要求统调电厂平均电煤库存不小于15天,目前全省库存已达21天。同时,还储备了7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临时增发400万千瓦电力。
在自主发电能力提升方面,浙江自迎峰度夏以来,新增电力装机766万千瓦,包括国能舟山电厂和浙能六横电厂的煤电机组、宁海抽蓄电站等。全国范围内,截至8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31.3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一半。
输配电侧:智能技术提升可靠性
在输配电环节,智能电网技术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方电网预计度冬最高用电负荷将达2.38亿千瓦,同比增长约8%。为应对挑战,南方电网发挥大平台作用,灵活调剂省间余缺,提升电力应急能力。
国家电网则制定了25项保供重点措施,包括加强电力跨区配置、省间余缺互济等。在山东沂蒙山区,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发电装机已达580万千瓦,月均发电量5.6亿千瓦时。
新能源:清洁取暖的重要力量
新能源发电在冬季取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北方,核能供热和地热供暖成为新选择。山东海阳市和乳山市的“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供热面积近1300万平方米。中国石化在11个省份启动地热供暖,供暖能力超1.1亿平方米。
南方则更多依赖光伏发电。在江苏,40个储能项目集中投运,可将清洁电力储存起来,更好地为高峰用电保驾护航。同时,出台尖峰电价政策,引导大工业企业有序安排生产,合理错峰避峰。
智能化:提升负荷管理水平
智能化技术正为电力负荷管理插上科技翅膀。以上海为例,国网上海电力打造虚拟电厂体系,已培育24家虚拟电厂,接入超过1900户客户资源,申报可调节能力超过100万千瓦。
创新推出的“一图一网”模式,即“电力需求侧可调节资源一张图”和“风光储充换放一张网”,实现了台区级全链路智能化需求响应。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精准调用各类需求侧资源,实现对局部电力需求侧资源的精准调控。
供需平衡:多方协同保民生
在需求侧,通过分时电价、移峰填谷等手段,引导用户合理用电。例如,江苏通过尖峰电价政策,确保居民生活和重点用电需求优先得到保障。
同时,各地还注重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在青海,苏里35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为454户1627名牧民提供稳定电力。在山西,供电公司对涉及供暖的22条重点配电线路进行“把脉问诊”,确保群众温暖度冬。
通过发电侧、输配电侧、需求侧的协同发力,以及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电力系统正全力应对冬季用电高峰,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