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悼亡词,开篇便是千古名句,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千古第一悼亡词,开篇便是千古名句,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悼亡词中的经典之作,开篇便是千古名句,千百年来无人超越。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更抒发了对生命、爱情、死亡的深刻思考。
苏轼,一个才华横溢、性格豪放不羁的文人,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与变故,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王朝云始终是他心中最温柔的港湾。
王朝云在陪伴苏轼在凤翔为官期间,因过分操劳、积劳成疾,导致身体逐渐衰弱。最终,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二十八日,王朝云在京师开封因病逝世,年仅二十七岁
所谓命运弄人,王朝云的早逝,让苏轼的世界瞬间失去了色彩。这份失去,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分离,更是灵魂深处的空洞与绝望。在《江城子》中,苏轼用最直接也最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与哀悼。
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
开篇之句,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这七个字,简洁而有力,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跨越生死的宏大叙事之中。“十年”,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却也是情感沉淀的见证;“生死”,是人生的两极,却也是苏轼与亡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两茫茫”,则是对这种隔绝状态的深刻描绘,既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无奈与感慨。这一句,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让人在瞬间被其深情所捕获。
“不思量,自难忘”
紧接着的两句,是对思念之情的进一步深化。“不思量”,并非真的不去思念,而是思念已深入骨髓,无需刻意去想;“自难忘”,则是对这种思念的必然结果,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那份情感都如同烙印一般,难以磨灭。这两句,以看似平淡的笔触,却道出了人间至深的情感——真正的思念,是无需刻意去记起的,因为它已经融入了生命,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一句,将苏轼的孤独与哀伤推向了极致。千里之外的孤坟,是亡妻的安息之地,也是苏轼心中永远的痛。他无法去那里诉说自己的凄凉与孤独,因为那已经是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这里的“千里”,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心灵上的隔绝与无奈。而“无处话凄凉”,则是对这种孤独与哀伤的深刻表达,让人感受到苏轼内心深处的绝望与无助。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一句,是苏轼对重逢的幻想与现实的碰撞。即使真的能够重逢,恐怕也已经物是人非,彼此无法相识。这里的“尘满面,鬓如霜”,是对岁月无情的描绘,也是对自己苍老容颜的感慨。苏轼深知,时间的流逝已经改变了太多东西,包括他自己和亡妻。这种对重逢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凉与无奈。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这一句,是苏轼梦境中的温馨画面。在梦中,他回到了熟悉的家乡,看到了亡妻正在小轩窗前梳妆。这个场景,既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也是对亡妻深深的思念。这里的“夜来幽梦”,说明了这份思念已经深入到了苏轼的梦境之中,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小轩窗,正梳妆”的描绘,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与宁静,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让人沉醉其中。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一句,是梦境中的高潮,也是情感的爆发。当苏轼与亡妻在梦中相遇时,他们相视无言,只有泪水在不停地流淌。这里的“相顾无言”,并不是真的没有话说,而是情感已经深沉到了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地步;而“惟有泪千行”,则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泪水,是思念的见证,也是哀伤的流露。在这一刻,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泪水能够表达苏轼内心深处的情感。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一句,是苏轼对未来的预见与哀叹。他深知,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那份对亡妻的思念与哀痛都将如影随形。这里的“年年肠断处”,说明了这份情感的持久与深刻;而“明月夜,短松冈”的描绘,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凄凉。明月高悬的夜晚,短松冈上的孤坟,都是苏轼心中永远的痛。他深知,自己将永远无法摆脱这份思念与哀痛,只能让它们伴随着自己走过余生。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此时苏轼已步入中年,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家庭的变故,特别是爱妻王朝云的离世,对他打击巨大。
在这首词中,苏轼不仅是在悼念亡妻,更是在借由这份个人的悲痛,抒发对生命、爱情、死亡的深刻思考。
他将自己对王朝云的思念,化作了对生死、对时间的深刻追问,使得这首词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成为了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深刻探讨。
这也是千古名句的由来,人性才是世界上最难的东西。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在这首词中找到了共鸣,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代的深情与哀思。或许每次读到这首词的时候,都会想起你心中最最思念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