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建筑保护获住建部认可,金鱼巷、中山路成全国典范
泉州古建筑保护获住建部认可,金鱼巷、中山路成全国典范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泉州金鱼巷和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复项目成功入选,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泉州古建筑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泉州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做努力的认可。
“绣花”功夫下的金鱼巷微改造
金鱼巷是泉州古城内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街巷,承载着泉州人的集体记忆。在保护与修复过程中,泉州采用了“绣花”功夫,注重细节处理,力求做到“原址、原状、原物、原汁原味”。
金鱼巷的保护工程以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对669幢传统历史建筑逐一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分批修缮。在改造过程中,金鱼巷坚持“留人、留形、留乡愁”的理念,不仅保护了建筑本身,更保留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区记忆。如今的金鱼巷,红砖古厝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存,成为泉州古城保护的生动样本。
中山路:南洋骑楼的百年风华
中山路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全长约1.2公里,素有“厦门商业活化石”之称。街道两旁的南洋骑楼建筑,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辉煌历史。
在保护与修复过程中,中山路注重保持和延续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通过保护性提升,中山路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更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成为展现泉州城市魅力的“会客厅”。2022年,中山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3年被商务部确认为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泉州经验:多方联动与民众参与
泉州古建筑保护的成功,离不开多方联动与民众参与。泉州市建立了文物与司法监察的联动监督机制,全面统筹世遗保护利用工作。同时,泉州还建立了100多人的文物志愿者服务队伍,涵盖文物专家咨询、义务讲解、义务巡查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注重发挥民众的力量。例如,87岁的吴秀满老人,28年来一直担任市舶司遗址的“民间守护人”,对遗址历史如数家珍。这种全民参与的保护模式,让文化遗产保护真正融入了泉州人的日常生活。
未来展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泉州正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五十六处世界文化遗产。以此为契机,泉州加快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泉州的经验表明,古建筑保护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家、民众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泉州的实践,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文化遗产保护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