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袭,学会这些预警信号保平安
暴雨来袭,学会这些预警信号保平安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遭遇特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达到624.1毫米,远超历史极值。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导致302人死亡,5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37亿元。这场灾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极端天气,及时准确的预警和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暴雨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对可能发生的暴雨灾害进行的预警。我国的暴雨预警信号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等级逐级升高。
蓝色预警:1小时降雨量达20毫米以上或12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此时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范准备。
黄色预警: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到并可能持续。此时应暂停户外活动,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
橙色预警:3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到并可能持续。此时应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红色预警: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已达到并可能持续。这是最高级别的预警,意味着暴雨可能引发严重的洪水、内涝、山洪等灾害。此时应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做好人员转移和救援准备。
广东的“31631”预警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在气象预警方面的重要创新。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0—2小时,每6至15分钟更新一次精准短期快速预报。通过递进式的预警服务,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各级政府和公众手中,为防灾减灾赢得宝贵时间。
这一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2024年7月24日西藏尼木县泥石流灾害中,得益于气象预警及时,33户284名群众得以安全转移,实现了大灾“零伤亡”。
2024年全球十大自然灾害中,多个涉及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例如,超强台风“摩羯”造成890人死亡,经济损失超169亿美元;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极端暴雨导致725人死亡,83万人受灾。这些案例再次证明,暴雨预警和防范措施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面对暴雨威胁,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范措施:
关注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渠道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
做好家庭防护:检查房屋安全,确保门窗关闭;低洼地区可使用挡水板或沙袋防止积水倒灌;提前准备应急物资,如饮用水、食品、手电筒、哨子等。
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在暴雨期间外出,如需外出应避开积水严重地段,远离树木和桅杆;遇到闪电打雷时不要使用手机,不要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行车安全:遇到积水路段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如车辆在水中熄火,应立即弃车转移到安全地点等待救援。
预防次生灾害:注意防范暴雨可能引发的洪水、内涝、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避免靠近河道、山坡等危险区域。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预警信号和防范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暴雨威胁,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记住,预防胜于救灾,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为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