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儋州:一位文化巨匠的传奇流放
苏轼在儋州:一位文化巨匠的传奇流放
公元1097年,60岁的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艰难的一次流放。初到儋州,苏轼面对的是一个“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恶劣环境。然而,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并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以惊人的乐观精神和坚韧毅力,开始了他在这片蛮荒之地的传奇生活。
在儋州,苏轼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亲自耕种,种植蔬菜和粮食,还尝试制作松墨等日常用品。面对疾病,他自学医术,为当地百姓治病。在《书药方赠民某君》中,记载了他用家传接骨丹治疗土人斗殴重伤的事迹。他还尝试制作松墨等日常用品,展现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智慧。
然而,苏轼在儋州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传播文化和兴办教育。他创办了载酒堂,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据史料记载,当时拜苏轼为师的,不仅仅是儋州人,外地来的也不少,例如大陆来的有葛延之等人,岛内各县来的有姜唐佐等人。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姜唐佐成为海南首位举人,符确成为海南首位进士。苏轼在儋州设帐教徒,“士皆激发奋励,求师学古",“学者彬彬,不殊闽浙。异时长材秀民,业精行成,登巍科、膺嫵仕者继踵而出"(李光《迁建儋州学记》)。
除了教育,苏轼还积极推广中原文化,改善当地的医疗和农业状况。他劝导当地百姓重视农耕,传授农耕技术,帮助百姓挖井取水、种植作物,显著提升了当地的生活水平。他还劝导黎族同胞停杀耕牛,不要向鬼神祈祷,传播科学知识。
在文学创作上,苏轼在儋州期间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完成了《和陶诗》,开了“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的先例。还完成学术力作《书》、《易传》、《论语说》,“推明上古之绝学"。写作十六篇海外史论,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东坡儒家正统思想。完成了《艾子杂说》的创作。这部著作成了中国寓言史上第一部寓言文学专集。创作了130多篇小品文,这些作品有重要文学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苏轼的乐观精神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儋州百姓。他与当地百姓关系融洽,经常有往来。邻里们送给他的是什么呢?众所周知,这位老者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达人”,所以他们送的礼物也投其所好。元符二年的冬至,一位仰慕苏轼已久的渔民送来了蚝,这可乐坏了苏轼。他烤着生蚝,喝着美酒,这顿饭吃得心满意足。他甚至忍不住给儿子写信分享这一幸事,信中还不忘叮嘱:“每次告诫你,千万不要说出去,我怕北方的士人听到后,会争先恐后地效仿我,请求被贬到海南,来分享我这份美味。”
苏轼离开儋州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扩建了东坡书院,并保留了许多与他相关的遗迹,如桄榔庵、东坡井等。这些不仅见证了他在儋州的生活,也体现了他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
苏轼在儋州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一次文化的播种与精神的升华。他的乐观态度和卓越贡献,使他成为海南人民心中永远的“东坡先生”。正如他在《别海南黎民表》中所写:“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这句诗,道出了他对儋州的深情,也见证了他与海南人民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