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贩婴案背后的儿童保护漏洞
无锡贩婴案背后的儿童保护漏洞
近日,江苏无锡警方通报的一起涉及拐卖婴儿的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揭露了儿童保护领域的薄弱环节,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儿童保护体系建设。
案件经过:网络平台非法交易,中介团伙作案
今年5月,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在微博爆料,网络平台上长期存在所谓送养孩子、领养孩子,贩卖出生证以及上户口等违法行为。上官正义在小红书平台上发现中介苏某某的行踪,并与其取得联系。经过两个多月的卧底调查,上官正义掌握了苏某某的犯罪证据。
10月19日晚,在无锡江阴一交叉路口,一场惊心动魄的贩婴交易正在上演。按照苏某某的要求,买家驾车来到一酒店门口,而后跟随苏某某所乘车辆,来到一工业园区交叉路口。此时,一辆白色车辆已停在岔路口,司机要求,买家仅有2人可以上车,其余人则需要原地等候。
在买家换乘车辆后,白车继续行驶,在一小区停车场停下,一名女性抱来一名出生仅14天的男婴。在布料上别上了顶针,并称这是用来“辟邪”的。司机则将填写完成的领养协议、男婴母亲身份证等资料交给中介苏某某。
身份信息显示,男婴母亲今年刚成年,来自贵州。苏某某称,司机自称为男婴母亲的姐夫,姐姐结婚后(跟随)来到无锡,但具体情况他并不清楚。
在接到男婴后,白车重新来到岔路口,与买家车辆会合。除了男婴外,司机还交付给买家产检报告、疫苗本等。而买家则将一个装着钞票的塑料袋交给苏某某,由苏某某回到白车点清并分发。白车、买家车辆分别离开。
据苏某某介绍,这个男婴最终售价为15万元,其中,交给卖家司机7.8万元现金,其余为中介费用。
儿童保护体系的漏洞
这起案件暴露了当前儿童保护体系存在诸多漏洞:
网络平台非法交易泛滥:尽管相关平台已表态禁止此类内容,但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犯罪分子仍能通过各种方式在平台上发布非法信息,甚至进行交易。
熟人作案防不胜防:余华英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通过建立信任关系,以“阿姨”身份接近孩子,最终实施拐卖。这种作案手法更隐蔽,也更难防范。
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虽然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儿童权益,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非法交易的打击力度不够,对犯罪分子的惩处不够严厉等。
如何加强儿童保护
加强网络平台监管:平台方应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加强内容审核,及时发现并处理非法信息。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平台的监管,确保其履行责任。
提高公众防范意识:特别是对熟人作案的警惕。家长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要轻易将孩子交给他人,即使是熟人也要谨慎。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拐卖儿童犯罪的惩处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同时,也要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如加强对非法交易的打击、规范收养制度等。
加强多部门协作:儿童保护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形成保护合力。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保护儿童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期待司法机关对此类犯罪行为给予严惩,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加强儿童安全教育,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全方位的儿童保护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无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