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狮艺:白云区与石龙镇的舞狮头制作工艺传承与创新
南粤狮艺:白云区与石龙镇的舞狮头制作工艺传承与创新
在广东地区,舞狮不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而舞狮的灵魂,无疑就是那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狮头。在广东,有两个地方的舞狮头制作工艺尤为著名:广州市白云区和东莞市石龙镇。它们分别代表了南狮制作的最高水平,且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之路。
百年传承:南狮制作的两颗明珠
白云区的舞狮头制作以南狮为主,历经多年发展,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技艺。在佛山南海狮山颜峰社区,65岁的佛鹤狮扎作大师叶竞循正在他的工坊里忙碌着。这里不仅是他的工作室,更是佛鹤狮头扎作技艺的传承地。叶竞循从清末起,一家三代均以狮艺制作为业。上世纪70年代,在父亲的带动下,他开始接触扎狮工艺,随后在颜峰社区设厂经营狮鼓皮加工、狮头制作、狮艺用品等,叶氏兄弟因此成为南海小有名气的狮艺制作高手。
石龙镇的“德和兴”醒狮店则是一家始于清朝末年的百年老店,已历四代传承。所制作的传统南方醒狮以刘、关、张三种面谱造形,分为白狮、红狮、武狮。醒狮头制作工艺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润棠制作的狮子不仅销往东南亚,还多次被用于大型醒狮比赛。
巧夺天工: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舞狮头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在白云区,佛鹤狮头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四道工序:扎作、扑布、绘饰、装狮。其中,“扎作”是最关键的一步,需要用精选加工过的竹篾、藤条、铁线、纱纸扎制头胚。一个完整的狮头需要一千多条竹篾,扎千余至三千多个节点。随后是“扑布”,即用毛笔蘸抹浆糊,按照一层纱纸、一层布、一层浆糊的方法进行糊贴。待干燥压面后,便可进行“绘饰”,狮头以红、黄、绿为主色,根据不同造型再加减黑、白、灰、金等色彩,还要画如意纹、太极纹等纹样。最后是“装狮”,用马尾毛、鹰毛、羊毛、人造毛等原材料,进行缀毛、上须、装眼等,并在狮额居中位置书写“福”“王”等字。
石龙镇的醒狮头制作工艺则包括扎廓、贴纸、晾干、贴花、上油漆、贴装饰等步骤。其中,“扎廓”又叫扎架,要选用柔软度特别好的黄竹;“贴纸”是用浆糊将沙纸贴在狮头的轮廓上,不断重复直到整个狮子雏形初现;“贴花”是在已晾干的轮廓上扑纸、贴花,利用各种亮片、彩纸和手工描绘,把整个狮头、眼、鼻等画出来。一个醒狮头的制作周期约为十天。
创新突破: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舞狮头制作工艺也在积极寻求创新和突破。叶竞循开发出兼具佛装狮和鹤装狮特点的新品种——佛鹤狮,这种创新设计使狮头重量减轻近一半,仅4至5斤重,同时又保留了南狮制作夸张、神采飞扬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不仅受到国内市场的欢迎,还远销至菲律宾、法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石龙镇,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新的探索方向。石龙镇不仅建立了非遗博物馆,还打造了“东莞非遗第一街”,将非遗展览展示、传承体验、文旅研学融为一体。此外,石龙镇还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方式,如与佳能等企业合作,利用现代打印技术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活力。
挑战与展望:传统工艺的未来之路
尽管两地的舞狮头制作工艺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后继乏人,许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项耗时耗力的手工艺工作。此外,如何在保持传统工艺特色的同时实现产业化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两地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例如,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利用互联网平台扩大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更多文创产品等。
广东舞狮头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现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