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舞狮,传递吉祥与勇气
春节舞狮,传递吉祥与勇气
春节前夕,各地的舞狮表演已经悄然拉开序幕。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一头头色彩斑斓的狮子或腾跃、或翻滚、或嬉戏,将喜庆的氛围推向高潮。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狮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
历史渊源:从宫廷到民间的千年传承
舞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据《后汉书》记载,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贵霜帝国向东汉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此后,舞狮逐渐从宫廷娱乐节目演变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民俗活动。唐朝时,舞狮运动主要以狮舞的形式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供皇帝欣赏,地位极高。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南宋时期,有多达100余人的卖艺团体,打拳、舞狮、弄枪使棒练习舞剑,还有各种杂技艺术,常在都城中的空地上进行表演,热闹非凡。宋代诸军百戏中的“七圣刀”“抹跄变阵子”“上杆板落”等杂技艺术都是受到舞狮和武术的影响而形成。舞狮不仅有成人表演的狮舞,还有儿童表演的狮子戏球舞、狮子合舞和狮子会等名目。在宋代还出现了以专门卖艺为生者,称作“路歧人”。南宗苏汉臣画的《百子嬉春图》,给人们留下了宋代儿童狮舞的宝贵资料。
南北流派:各展风采的狮子舞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而北狮则分为“文狮”和“武狮”。北狮以写实为基础,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看起来就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南狮造型威猛且更富浪漫主义气息。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嘴可动。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还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仅颜色、装饰不同,而且舞法根据三者的性格而定。北狮动作轻巧,以跳跃、翻腾为主,流行于华北中原和中南、华东部分地区;南狮则动作大而威猛,鼓乐雄壮,闻之令人振奋,盛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新加坡等地。
文化内涵:吉祥与力量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舞狮不仅是娱乐活动,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舞狮的最高组织机构为国际龙狮运动联合会,1995年成立,总部位于中国北京;中国的舞狮官方组织为中国龙狮运动协会,1995年成立,总部位于中国北京。2024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深化提升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两国同意联合申请将“舞狮”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双方赞许“舞狮”成为两国共享的历史文化,将共同保护该文化遗产。
传承与创新:古老艺术的现代演绎
在新时代,舞狮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以黄斌武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传承人,正在通过创新让这项传统艺术焕发新生。他们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舞狮表演,创造出更加动感、时尚的动作;引入现代音乐,改良服装道具,使之更符合现代审美;通过比赛、进校园等方式推广,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创新“统战+非遗”模式,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
舞狮,这门传承千年的艺术,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