崀山:朱鹮安家与石斛飘香的生态实践
崀山:朱鹮安家与石斛飘香的生态实践
崀山,这座被誉为“丹霞之魂”的自然奇观,不仅以其独特的地貌吸引着游客,更在生态保护方面树立了典范。近年来,崀山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保护措施,包括建立朱鹮保护区和推行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朱鹮的“崀山新家”
2022年9月,崀山迎来了25只朱鹮,这是我国首次在华中、华南地区开展朱鹮野化放归。为了给这些“东方宝石”创造理想的栖息环境,崀山实施了“鹮田一分”项目。具体做法是在朱鹮活动区的每亩稻田中留出一分地作为觅食区域,同时推行“鱼稻共生”模式,优化生态环境。
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以来,栖息在崀山的朱鹮野外种群共孵化出8只幼鸟,其中一对朱鹮更是创造了一次性孵化4枚卵的记录。这标志着崀山成功重建了全球纬度最低的朱鹮野外种群,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崖壁上的“美丽经济”
崀山的丹崖绝壁不仅是自然美景,更成为了生态产业的载体。崀山利用独特的崖壁资源,发展起了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目前,崀山已成为湖南省最大的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种植规模约300亩,年产值每亩可达1.5万元。
这种种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还带动了当地就业。据统计,该项目已带动周边乡镇约100人就业,部分村民年收入可达20万元。更重要的是,这种仿野生种植方式有利于崖壁生态的保护,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景区带村”的创新模式
崀山的生态保护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与社区发展紧密结合。崀山创新性地提出了“景区带村”模式,通过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公益岗位等方式,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目前,崀山核心景区建立了78人的保洁队伍和26人的保安队伍,景区内安排当地居民船工60余人、护林工240人、景点营销人员80人、摊点服务员200人,农家乐就业人员达300余人。此外,崀山每年还从门票收入中切块预算100万元用于景区未征用林地的补偿,激发了景区内本地居民爱林、护林、育林的热情。
科普宣教的“崀山实践”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崀山在南山国家公园建立了科普宣教馆。这是湖南省内第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馆通过生态场景布置、标本陈列、数字艺术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了南山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成为生态保护教育的重要基地。
崀山的生态保护实践,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通过创新性的保护措施和社区参与模式,崀山不仅保护了珍贵的自然资源,也为当地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事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