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家庭暴力(第三版)》揭示家暴真相,专家呼吁社会关注与预防
《人生中的家庭暴力(第三版)》揭示家暴真相,专家呼吁社会关注与预防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博导谢斌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师薛红在陆家嘴读书会上对《人生中的家庭暴力(第三版)》进行了深度解读。该书不仅揭示了家庭暴力的真相,还提供了专业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家庭暴力的现状与特点
根据2021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在我国,有8.6%的女性遭受过家庭暴力。这一数据虽然相比2011年的24.7%有所下降,但仍不容乐观。家庭暴力的形式多样,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等。
近年来,家庭暴力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 离婚案件中抢夺、隐匿孩子的情况增多
- 疫情后,部分人心理波动较大,偶发家暴容易演变为恶性案件
- 非典型家暴案例增多,如冷暴力、遗弃等
反家暴工作面临的挑战
虽然对家庭暴力零容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制度落实不足:反家暴法的落地落实非常不足,纸面上的法律并没有落到具体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之中。很多基层执法人员对反家暴法的具体措施不够了解,甚至需要受害者“教”他们如何执法。
家暴认定率低:基层法院对家暴问题非常审慎,离婚案中家暴认定率很低。即使证据看似充分,法院也常常以“证据不足”为由不予认定。
多部门联动不足:虽然各部门都在做工作,但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例如,即使下发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如果后续没有有效的执行和跟进,仍然无法真正保护受害者。
预防和干预措施
《人生中的家庭暴力(第三版)》一书提出了系统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完善立法与加强执法: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明确制裁条款,增强法律的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对施暴者形成威慑。
宣传教育与意识提升:开展广泛的反家暴宣传,扭转“家务事”等错误观念,强调法律介入的必要性。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认知和自我保护意识,倡导平等、尊重的家庭关系。
建立专业援助机构:设立家庭暴力法律援助中心,为受害者提供免费咨询和心理支持。建立庇护所、救助中心等安全场所,为受害者提供临时住所和帮助。
社区干预与社会支持:发挥村委会、居委会的作用,及时发现并介入家庭矛盾。引导社会舆论,消除对受害者的偏见,营造反对家暴的社会氛围。
心理干预与治疗:对施暴者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帮助其改变行为模式。为受害者提供心理疏导,协助其恢复身心健康。
个人层面的应对:遭遇家暴时,优先保证自身安全,避免直接对抗。收集证据(如伤情照片、医院诊断书),并向警方或相关机构求助。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并考虑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行动,为受害者提供支持,为建设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