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法兴寺:一座凝聚千年智慧的佛教艺术宝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法兴寺:一座凝聚千年智慧的佛教艺术宝库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2/11/71790272_1132941558.shtml

法兴寺,这座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的古刹,历经千余年沧桑,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从唐代石舍利塔到宋代十二圆觉像,从明代琉璃构件到清代木雕,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虔诚。本文将带您走进这座被誉为"宋塑菩萨之冠"的法兴寺,领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8月20日上午。参观崇庆寺后,我们即前往法兴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拾阶而上。


寺庙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历史积淀深厚、文物品类丰富、环境优雅怡人。


文物众多

法兴寺因旧址坐落于长子县慈林山坳,故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李治敕赐寺额:广德寺。宋治平年间更名为“法兴寺”沿用至今。

寺内现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琉璃、木雕等六大类。其中尤以被誉为“法兴寺三绝”的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久负盛名。


石舍利塔

石舍利塔始建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任潞州刺史时所建。通体砂石构建,造型别致,结构奇异。外形似是而非,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亦名面字塔、无梁殿、藏经楼、石殿。


目前为止,这种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双层四角形楼阁式唐代石塔在全国绝无仅有,独一无二,堪称杰兴寺第一绝。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极高的观赏价值。


进石舍利塔,现在唯一能看见的是这座古佛像。



燃灯塔

燃灯塔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是我国仅存的三座燃灯塔中保存最完整、做工最精细,结构最精巧的一座。


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对于研究唐代的建筑、石雕、音乐、舞蹈、服饰、宗教、民俗等各门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塑菩萨之冠

宋塑“十二圆觉菩萨造像”,在雍容祥和的妙相中洋溢着慈悲亲切的母性情怀,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

圆觉殿

法兴寺最为宏伟的主体建筑圆觉殿。是目前国内北宋时期体量非常大的三开间歇山顶木结构古建筑。

泽潞商帮的兴起间接推动了法兴寺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法兴寺僧才济济、佛事兴隆。

圆觉殿宋代彩塑的整组作品制作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造像布局为:中央佛台正面主像释迦牟尼佛,两侧由内向外依次分列二弟子(阿难尊者,迦叶尊者)、二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善神(俗称“哼哈二将”)像。背面为观自在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像。周围环列十二圆觉菩萨像。

十二尊菩萨像安坐于莲台,身形体量、五官相貌和谐一致,尊尊稳若峰、伟若松,体形健美丰润,身姿挺拔俊秀,气度雍容祥和。同时各个个体菩萨造像之间在统一的情境中又有着极尽精妙的变化与差别。

整组造像上承唐塑余绪,丰润饱满雍容典雅。下传宋塑神韵,内敛含蓄,气韵生动。

观自在菩萨及其胁侍菩萨像

观自在菩萨像,又名水月观音像,是唐代画家周访受玄奘法师《心经》中观音名称新译“观自在菩萨”的启悟,并结合佛家的“水”“月”之境,而创作出来的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与民族审美趣味的新形象。

但能幸存于世的北宋寺观倒坐观自在菩萨像却屈指可数。主像两侧是同为女相的胁侍菩萨像,这与元明以后,左善才、右龙女异性搭配的胁侍组合迥然不同,具有鲜明的宋代特色。

毗卢殿

毗卢殿为明式悬山顶木构建筑。殿背琉璃构件为明弘治五年(1492年)遗制,胎质细腻,釉色鲜丽。浮雕龙纹造型饱满,动感强烈,极富张力;各色人物,形象生动,洗炼传神,为现存明代琉璃制品的上佳之作。前檐额枋、雀替木雕,为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遗存,工整细致,颇具装饰性。

殿内主尊造像为三身佛:中尊法身毗卢遮那佛、左尊报身卢舍那佛、右尊应身释迦牟尼佛。

菩萨、弟子、天王、供养菩萨等胁侍像分例左右两侧。

领悟“慈悲亲切”

在张先生的生动介绍下,我们领悟宋代女菩萨雕像“慈悲亲切”的主要内涵:

面部表情

宋代女菩萨雕像通常具有柔和、安详的面部表情,眉目低垂,嘴角微微上扬,给人一种温暖、慈爱的感觉。这种表情不仅传达了菩萨的慈悲心肠,也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亲近感和安慰感。

姿态动作

这些雕像的姿态通常是端庄而自然的,常见的姿势包括双手合十、持莲花或施无畏印等。这些姿态不仅表现了菩萨的慈悲和救度众生的愿望,也通过自然、柔和的动作传递出一种亲切感。

服饰与装饰

宋代女菩萨雕像的服饰通常是华丽而不失庄重,衣纹流畅,线条优美。这些服饰和装饰不仅体现了菩萨的神圣和高贵,也通过细腻的雕刻和柔和的线条增强了雕像的亲和力。

母性情怀

宋代女菩萨雕像常常被赋予母性的情怀,这种母性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象上,也体现在内在的精神层面。菩萨被视为众生的慈母,具有无尽的慈爱和包容,愿意救度一切苦难的众生。这种母性的情怀使得菩萨形象更加亲切、温暖。

心灵共鸣

宋代女菩萨雕像通过其慈悲亲切的形象,能够与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观者在面对这些雕像时,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支持,从而增强对佛教信仰的认同和对菩萨的敬仰。

艺术手法

宋代雕塑家在创作女菩萨雕像时,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使得雕像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能够传达出深刻的宗教情感和人文关怀。

宋代女菩萨雕像的“慈悲亲切”主要内涵,在于通过柔和的面部表情、自然的姿态与动作、华丽的服饰与装饰、母性的情怀、心灵的共鸣以及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传递出菩萨无尽的慈爱和对众生的关怀,从而使观者感受到一种温暖、亲近和安慰。

遗憾与传承

法兴寺是长治市范围内建筑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的古寺庙群。但十分遗憾的是:法兴寺旧址因地处慈林山煤矿采空区,致使上世纪中后期开始地基沉降、殿墙开裂、梁架结构严重变形。为抢救这一珍贵文物,文物主管部门决定将全寺由原来的慈林山西迁至翠云山。

工程开始于一九八四年,主体竣工于一九九六年。搬迁复建后的法兴寺古地六十余亩,整组建筑随山势而布局,从大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到毗卢殿,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层层升高,两侧配以关圣殿、伽蓝殿、东、西配殿。布局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壮观。

回顾历史,法兴寺不仅留下了达官显贵登临舒眺,诗人墨客感兴抒怀的文字记述;更留下了大量民间野史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从“慈林晚照九阳钟”到“千年牡丹长明灯”等,无不引人入胜。其中尤以明太祖朱元璋出家法兴寺的系列故事影响广泛,流传久远。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原文标题为《【原】法兴寺领悟“慈悲亲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