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金银宝货”之地
保山:“金银宝货”之地
保山,这座位于云南省西部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金银宝货”之地。从战国时期的“蜀身毒道”到明清时期的“滇西大都会”,保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成为了连接中国、缅甸、印度三国的贸易走廊。本文将带您走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探寻其作为“金银宝货”之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保山地理位置示意图
“金银宝货”之地的历史记载
关于保山为“金银宝货”之地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南中志》。书中记载:“益州西部(指当时的哀牢地,后改设为永昌郡),金银宝货之地。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此外,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当地的特产,如大竹、梧桐木、罽旄、帛叠、水晶、琉璃、轲虫、蚌珠等,展现了保山丰富的自然资源。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和唐房玄龄的《晋书·四夷传》等史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后汉书·郡国志》还补充记载:“不韦(县),出铁。”这些史料充分说明了保山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物产丰富且商贸发达的地区。
考古发现证实“金银宝货”之地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保山作为“金银宝货”之地的历史地位。在距今约3800年前的龙陵县勐糯镇大花岩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云南最早的金属冶炼炉。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昌宁县营盘山、大甸山的哀牢故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炭化稻谷、玛瑙、琥珀、贝币、铜戒指、铜扣饰等文物。
隆阳区白塔出土的铜银饰品
在距今约2000~1400年前的腾冲市西山坝、来凤山等汉晋至南诏国时期的火葬墓群遗址中,出土了汉代五铢钱、贝币、光珠、琥珀、沉香、犀角等文物。在距今约1000年前的隆阳区板桥镇刘家坡、永昌街道白塔社区等地,出土了大理国至元朝时期火葬群遗址中的贝币、铜钱、铜罐、玛瑙、铜镯、银簪、瓷片、锡铂等文物。在距今约800年前的施甸县甸阳镇杨家山、姚关镇观音寺等地的明代火葬墓群中,出土了玛瑙、金杯、铜镯、银饰、青瓷、青花瓷、金银钻戒、红蓝宝石等文物。
这些多点分散、时代不同的各色出土器物,无不佐证了历史上的保山确实为西南“金银宝货”之地。
“玉出云南”之源
保山不仅是“金银宝货”之地,更是“玉出云南”之源。世界上最早发现翡翠的地方是西南境外的勐拱地区,而翡翠入境后的成品加工地则全部集中在高黎贡山之西的古代腾越州(今腾冲)属地。
昌宁大甸山出土的古代玛瑙 保山市博物馆供图
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云南北界堪察记》记载:“野人山产宝玉,至珍异。勐拱为玉石厂总汇,采运玉石者,迨乾隆初元。故我腾越之人,采山而求瑰宝者,数百年来咸居于勐拱焉。”清代《滇海虞衡志》亦载:“玉出南金沙江(指境外伊洛瓦底江),昔为腾越所属,距州两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撤出江岸各成堆,粗矿外获,大小鹅卵石状,不知其中有玉并玉之美恶与否。估客随意买之,运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见翡翠,平地暴富矣。”
在这一时期,腾冲坊间就一直流行着“琥珀牌坊玉石桥”“一刀穷,一刀富,一刀下去舔狗肚”的传说。另据民国所撰《腾冲县志稿》载:“琥珀象牙匠多在大董乡,约二十余家,‘炳春记’最大。”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腾越地区在翡翠加工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团结”瑰宝
相较于地矿实物的“金银宝货”而言,历代保山人民的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情素之“瑰”更是祖国西南边地历史人文中的“宝中之宝”。
历史上,从不韦县设治到“哀牢归汉”以来,保山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这里涌现出了汉代主导民族团结而“主动请附”的哀牢王柳貎、东汉时期的“廉吏郡守”郑纯、蜀汉时期“执忠绝域”的固疆功曹吕凯、元朝时“增田为多”的固疆名将爱鲁,明朝时期“勒石盟誓”的兵部尚书王骥、“烹象誓师”的永昌参将邓子龙,清代人称“永半朝”的三部尚书王宏祚、世称“江青天”的本土廉吏江舻,民国时期“爱国乡绅”李根源、“抗日县长”张问德、“爱国侨领”梁金山,当代以来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艾思奇、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创始人李鑫、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副司令员朱家璧、“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杨善洲、“云岭楷模”郭彩庭等一大批杰出英才,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家国故事、人文情怀,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育人价值、文化符号和精神灯塔,是保山历史人文瑰宝中的瑰宝。
昌宁大甸山出土的青铜戒饰 保山市博物馆供图
保山是云南历史上开放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史前,“羊邑古猿”“蒲缥人”“姚关人”等化石传递了人类文明的信息;有史记载以来,哀牢文化、永昌文化、戍边文化、抗战文化、侨乡文化、珠宝文化交相辉映;及至现代,历史文献名邦、爱国之邦、英雄之城、红色文化边地、民族团结典范等精神高地底蕴丰厚,魅力迷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有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不仅铸就了保山历史上的文明与繁盛,更是开启了现代人文中的团结进步、和睦和谐、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