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新纪元
深中通道通车,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新纪元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深圳与中山之间的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内。这条全长约24公里的跨海通道,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地的桥梁,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新里程碑。
世界级工程的创新突破
深中通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项目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其中海底隧道部分长约6.8公里,双向八车道,沉管段由32节钢壳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
在建设过程中,深中通道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项目团队研发形成了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包括:
- 创新海底沉管隧道设计方法:解决了封闭式隔仓混凝土填充密实度等难题,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 深中大桥大幅提升抗风性能:采用主跨1666米的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方案,桥面高达91米,临界颤振风速提升到88米/秒。
- 智慧管理保障出行安全顺畅:全线采用5G信号覆盖,配备智能巡检机器人、气象检测器等高科技设备,实现24小时智能监控。
打破“东强西弱”格局的关键一环
深中通道的通车,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迈入新阶段。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G2518跨珠江口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深中通道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1公里,起自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在中山市马鞍岛登陆,与中开高速对接。
深中通道的建成,打破了珠江口“东强西弱”的交通格局。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指出,珠三角两岸东、西两岸的交通环境比较薄弱,现在通路平均间距近60公里。而深中通道的通车,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内,大大提升了区域交通效率。
湾区融合发展的新动力源
深中通道的通车,不仅改善了交通条件,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陈广汉表示,交通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目标就是大湾区城市之间实现“1小时”生活圈。
随着深中通道的投入使用,深圳与中山之间的双城生活逐渐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深圳和中山之间“组队”成“通勤搭子”“饭搭子”“旅游搭子”,体验双城生活。这种跨城生活方式的兴起,正是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展望未来:打造国际一流湾区
深中通道的通车,只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目前,大湾区已有6条跨江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包括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等。此外,还有多条通道正在建设中。
根据规划,大湾区将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这将为区域内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极大便利,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深中通道的通车,不仅是一座桥梁的贯通,更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迈入新阶段。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区域协同发展的美好蓝图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