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秋老虎发威!立秋、处暑吃「白色食物」,润肺又防秋燥
当心秋老虎发威!立秋、处暑吃「白色食物」,润肺又防秋燥
在现代人的眼里,八月还是正炎热的暑假,但以二十四节气来说,八月已经是夏日的尾声,即将进入秋季了。尽管气温仍然偏高,天气却将逐步变得干燥,因此要特别注意身体各处缺水的秋燥现象。
依照中医的五行说法,人体的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到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的自然节气则是春、夏、长夏、秋、冬;在五色的对应上则是青、红、黄、白、黑,因此秋季应该多吃白色食物来润燥养肺。
白色食物包括白木耳、莲藕、高丽菜、甘蔗、水梨、山药、白萝卜、洋葱、薏仁、菇类、白花椰菜、牛奶……等,经常食用有益于呼吸系统,能在秋季帮助舒缓秋燥。
八月食补推荐:鸡腿菇菇炊饭
八月节气(一)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代表酷暑渐渐远去,秋天开始之意。立秋开始,早晚气温逐渐降低,人体代谢也会随之变化,但依然会有一段炎热天气,被人们称为“秋老虎”。在季节交替之际,昼夜温差大容易着凉感冒,身体易感到燥热,整个人变得没有精神,也会影响肠胃健康。
中医理论提到“秋冬养阴”,而秋天又属燥,而辛辣类食物会发散、促进发汗,使干燥加重,因此不宜过量饮食辛辣类食物,建议以清淡为主,也需要注意食物的多样性。选择新鲜水果和蔬菜,透过蔬果中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常见的秋季疾病。同时,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水梨、苹果、柿子等秋季水果,有助于清热润燥。尤其是脾胃较弱的人,可以多吃些水梨,有助于润肺止咳。
除了顺应季节食用当时盛产的食物之外,把握清热、润燥等关键也十分重要。像蜂蜜、桃胶、雪燕、桂圆、红枣、百合、银耳等都是润燥的食材,更富含多种营养价值,萝卜、莲藕、荸薺等,也是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皆也适合在立秋时节食用。
立秋食补推荐:雪燕银耳莲子汤
使用食材:桃胶、雪燕、银耳、莲子、红枣
立秋节气养生茶推荐:美声紫苏饮
使用食材:紫苏、桑椹子、薄荷、甜菊
(照片提供:天一草本茗京萃)
雪燕是近年新兴的滋补食品,主要是一种称为雪燕树的树树脂凝固而成,可以改善皮肤干燥、干咳、便秘等状况,泡发之后呈现晶莹剔透的半透明状态,口感、味道都很像燕窝,所以也有平民燕窝的美称。
白木耳是一种可食用的真菌,又被称作银耳、雪耳、白耳子,中医学上认为白木耳可以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还有改善肠胃燥热、便秘的作用,具有“菌中之冠”的美名,有丰富膳食纤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减肥圣品。
紫苏又名赤苏、苏子,具有消痰、润肺、止痛、解毒之作用,从营养学来看,紫苏富有铁质与膳食纤维,对人身体来说是好处多多,而由紫苏种子所提炼的紫苏籽油,更具有高含量Omega-3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
桑椹富含矿物质铁、钙、磷、钾及维生素C,有改善皮肤的好处,包括头皮的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头发保持乌黑,并能延缓衰老。从中医学角度来看,桑椹还能养肝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
八月节气(二)处暑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有止的意思,指暑气到此打住,这时才是真正的夏日尾声。立秋之后理应感受到秋意,但在台湾,即使处暑时节的炎热程度不减,因此有“秋老虎,毒如虎”、“处暑,会曝死老鼠”的形容,来表示这个时节的酷热。
尽管暑热却尚未退尽,却不宜整天吹空调,避免寒气会入侵经络和骨关节,出现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平时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少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办公室族别忘了利用办公间隙到室外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避免身体缺氧导致秋乏。有干咳及皮肤干痒问题的人,则应避免熬夜,少吃辛辣及油炸烧烤食物,同时要多到户外运动,适时适量补充温水或蜂蜜水改善干燥。
处暑养生以益肾养肝为主,可多吃白色食物润燥养肺,如:白萝卜、白菜、高丽菜、白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或中药材的杏仁、山药、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适合一般体质者补身。
处暑食补推荐:清炖牛肉汤
使用食材:牛肋条、白萝卜、洋葱
处暑节气养生茶推荐:宏亮罗汉饮
使用食材:罗汉果、胖大海、甘草、薄荷
白萝卜含丰富的钾、钠、钙、维生素C等营养,因为热量低,升糖指数(GI值)低,糖尿病患也可以吃,还能帮助提升免疫力、降血糖、预防骨质疏鬆。其中包含的木质素,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巨噬细胞的活力。
洋葱可以抗发炎、抗癌,同时也是低热量的辛香料好选择,含有超过25种植化素和类黄酮素,是日常饮食中常食用食材中数一数二多的。生吃洋葱是最能吃到营养的吃法,避免营养流失过多,在料理时以低温、小火烹调即可。
罗汉果又称为神仙果,最常被应用的,就是镇咳袪痰。除了能镇静发炎,也具有滋润喉咙黏液的作用,能从根本抑制因细菌感染而干燥、咳嗽的喉咙。此外,罗汉果也可以提高身体免疫能力,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胖大海又名膨大海,常用於肺热声哑,咽喉疼痛、咳嗽等症狀,大多是單獨泡來服用,也可以與桔梗、甘草同用,可以清肺化痰、利咽開音、潤腸通便,所以常常出現在台灣的KTV。
本文原文来自Taku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