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肺癌骨转移诊疗指南发布,教你如何早筛早治
中国肺癌骨转移诊疗指南发布,教你如何早筛早治
近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等多个权威机构联合制定的《中国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正式发布。该指南在2019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经过10个月的讨论和修订,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水平。
肺癌骨转移的现状与危害
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之首,骨转移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的平均时间为9个月,约2/3在肺癌诊断时即已发生。骨转移不仅会导致骨痛、病理性骨折等骨相关事件(SREs),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据统计,肺癌骨转移患者未经积极治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0个月。
诊断方法与筛查建议
指南推荐,对于确诊肺癌且有骨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首选放射性核素骨显像(BS)进行初筛。对于BS阳性的患者,需进一步通过CT、MRI或PET/CT等检查明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仅出现孤立性骨破坏病灶的患者,应积极进行骨活检;而多发骨破坏则不必进行骨活检。
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
肺癌骨转移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肿瘤内科、外科、放疗、介入、核素、心理康复等。在药物治疗方面,骨改良药物如双膦酸盐和RANKL抑制剂是重要选择。其中,RANKL抑制剂通过精准靶向RANKL,从源头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已被证实能降低SREs发生率并延长生存期。
治疗前景与患者希望
一个令人鼓舞的案例显示,一位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通过赴美治疗,成功实现了5年无癌。该患者在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接受了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的双免疫疗法,不仅肺部肿瘤和骨转移明显缩小,脑转移也得到控制,最终达到临床治愈水平。
近年来,肺癌骨转移的治疗不断取得突破。从免疫治疗到新型化疗药物,从靶向治疗到双特异性抗体,越来越多的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中国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的发布,将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我国肺癌骨转移的诊疗实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